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黄创夏:台湾政论节目的“疗伤”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09-04-03 09:14:18  


 
  《南风窗》:因此政论节目让人看得心有戚戚、欲罢不能,但“台湾奇迹”对于台湾民众而言是不是一个讽刺? 

  黄创夏:也不能这样说啦,这是“补交学费”的代价啦。20年前,各种因素配合下,台湾政治的改革与开放,太顺利了,全世界几乎没有不流血就完成改革的政治开放。台湾,却幸运地不流血达到政治开放。 

  但是,正因为得之太易,对于政治改革的理解,变得太肤浅,以为只要有“选举”和“媒体开放”就达成了政治改革。所以,台湾忽略了公共论述平台的建构、忽视了协商与沟通的内化涵养、更忽视了过多元之后的虚无主义当道。现在,只是在为过去20年轻忽的代价补交学费,应该在乱象中,逐渐能找回秩序。 

好似“文革”在台重演 

  《南风窗》:如何看待政论节目里的“语言暴力”?那些“凶巴巴”的吵闹谩骂,甚至到了“羞辱人的地步”, 这种对人不对事的讨论助长了社会暴戾之气,而这样的社会风气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发育及公民社会观念的建立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人与人之间是不是缺乏了互相尊重容忍的精神? 

  黄创夏:所谓的“语言暴力”,并没有那么的严重。首先,台湾的收视习惯因为频道太多了,所以,观众习惯把遥控器拿在手上,一有不适当或不喜听的语言和恶语暴言,就会转台,夸大“语言暴力”的影响力,是不贴切台湾实况的。 

  当然,因为收视率竞争的关系,加上不分蓝绿的极端与积极分子,多数都是社会上较为底层的劳动群众。他们在经济本就弱势,现在更困顿,每天上工充满了愤懑与挫折感。下了班,吃了饭,骂完老婆、打完孩子,洗好澡,还是满肚子火。 

  因应市场需求,台湾的政论来宾就约有三种人,一是真正想要评论的工作者、一是代表政治立场的宣传者,还有就是懂得观众口味的表演工作者,通常后两者居大多数。他们激昂的言论与夸大的手势,就是迎合那些最想要发泄一日挫折的观众,一场戏罢了,其实,并不足以代表是台湾的舆论真貌。 

  《南风窗》:电视政论俨然成为台湾民主化过程最外显的象征。但多数政论节目已成为政论“名嘴”定时上演的批斗大会,大陆常有人发出“‘文化大革命’在台湾重演”之感叹。 

  黄创夏:不必太夸大这样的“文革”说法,请问:1%的激情,能代表全台湾吗?举例说明吧,从2007年马萧配与苏谢配成型后,双方阵营与选举专业机构的民调,就是马英九领先谢长廷达15%到18%。其间,不论是绿卡、去蒋、庄国荣的“小孬孬”、谢长廷的“抓耙仔疑云”,民调从没有变动过。 

  也就是说,虽然政论节目“演”得声嘶力竭,其实,绝大多数的台湾人民自有定见,纷乱仅是表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