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校园暴力为何总在“薄弱校”?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12:05 |
★“鸵鸟政策” 即使在学术层面,国内针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不过只有约30年,实证调查更是非常稀少。而在教育界和普通公众中,校园暴力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总是很难被接受,大家关心的是学校师资怎样,升学率多少,“重点”还是“非重点”,却不愿意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学校并非“暴力真空”。 由于缺少研究,学者们对“校园暴力”的定义不尽相同。姚建龙认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师生与外来侵入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发生暴力行为的场所除了校园、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还包括上学放学的路上。姚建龙说,当他与相关政府官员讨论的时候,一些人甚至都不愿意提及“校园暴力”这个名词。 管理部门的态度,也决定了学校负责人的态度。中国学者们反映,国内校园暴力调查难以开展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来自学校管理者的不配合。“如果你跟一个校长说你希望去他的学校做校园暴力调查,他会觉得你在说他的学校有问题,秩序不好,影响学校的形象。”姚建龙告诉记者。所以,很多学者在进校开展调查时,必须挂上“校园安全调查”之类的“幌子”,以尽量降低学校管理者的敏感度。 事实上,校园暴力在所有国家存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校园暴力的高发区。但在中国以文化考试为核心教育环境中,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学生家长,都紧紧盯着教学成绩,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一直难以被接受。所以,校长们的苦衷也很容易理解,如果一所学校承认校园暴力的存在,难免成为危险的“出头鸟”。 这样的“鸵鸟政策”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除了学生自己,校园暴力事件很难被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知晓。往往是一个严重的伤害事件发生后,成人们才发现,暴力事件在学校里几乎天天发生。 宋雁慧很羡慕美国的同行们,他们要想得到美国全国范围内校园暴力相关数据和案例,就要简单得多。美国的教育系统内有完善的校园暴力事件统计系统,各个学校会将自己学校的暴力事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出版“白皮书”,公布统计数据和案例。有了海量的数据,学者们就可以找出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规律,以寻求防范校园暴力发生的方法。 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成人难以发现的秘密,校园暴力的“种子”同样潜伏在他们的世界里难以被发现。宋雁慧介绍,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美国一些学校中,建立了校园暴力的早期识别系统,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在发现学生中的一些异常情况时,会将这些讯息汇总和分析,以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比如说,学校食堂师傅发现一个学生几天不来吃早餐,他会把情况报告给老师,老师有责任去调查学生是否受到勒索。”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