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导弹后撤之三方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0-08-16 10:55:11  


 
  导弹长途跋涉后,制导和姿态调整系统经常发生偏差。技术阵地须对全系统装备进行测试、检修,才能使用。然后,导弹进入待机或发射阵地,继续测试、维护,方能处于最佳发射状态。部队要在周边布置预警、防空、电子对抗、侦察、反空降反突袭等力量,还要同邻近各军兵种单位磋商协同作战。

  从上级发出命令直至导弹部队恢复临战状态,非一周不能办妥。台北认为导弹夕发朝至,即恢复临战状态,则是高估了其快速反应的能力。

  过去军方鉴于导弹后撤不利于贯彻对台“保持压力”的既定方针,认为在两岸确立军事互信机制之前,碍难付诸实施。这也就是北京在民进党下台两年以后方才考虑后撤导弹的军事层面的原因。若像台湾军方所言,导弹部队夕发朝至,则北京早可下此决心,也不待于今日了。

  当初克林顿总统在解释美、中两国为何要签订导弹互不瞄准协议时指出,导弹从不瞄准改变为瞄准对方,需要20分钟,而在危机时刻,这20分钟恰是双方所需的。如今北京后撤导弹,就为各方在临战时刻进行斡旋提供了一周时间,亦即意味着迁走悬挂在台湾屋檐下的炸弹,意义不容低估。台北却恝然置之,似应就危机处理向美国取经了。

  北京可能认为既已签订ECFA协议,按照“先经后政”的谈判程序,可以进入政治议题了。如果两岸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着手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时机已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导弹后撤,两者体现出因果关系。

  台北认为,台湾处在大陆威胁下,岂可启动政治谈判?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正因为台湾处于威胁下,才有必要与对岸进行政治谈判。反之,就没有必要同对方谈了。比如台湾并未受到来自伊朗的威胁,试问有必要同伊朗举行政治谈判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