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货币政策应以坚定支持经济增长为短期目标

http://www.CRNTT.com   2012-06-16 08:46:34  


 
  (4)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培育一个长期有效的内生动力机制,但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都存在明显的政府依赖倾向,政府不仅主导改革还主导发展,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政府也不是上下统一的铁板一块。在中国,政府实际上可以一分为三,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两条板块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权力极大的条条式政府即中央的各部委。从理论上说,它们属中央政府的一部分,但在实践上它们同国务院所代表的中央政府又有明显责、权、利区别。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几乎在每个时期都能做出英明决策,但如没有各部委的及时恰当配合,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建议”等等就会常常变成一纸空文。我们常常看到的景象是:发改委舍不得放权、财政部舍不得出钱、其他部委则个个“守权不流”以保持和扩大审批监管权为主要行为特色,30多年来,部委这个条条政府始终末大不掉,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内伤。

  (5)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中国的中央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当局却也常常处于瞻前顾后动辄得咎的境地。通胀高了经济热了,人们说是央行货币超发使然,经济凉了通缩苗头出现了,人们也要自然想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存在某些不当之处。这些都属正常状况,因为中国经济本质上已成货币经济金融主导型经济,不论发改委财政部的官员如何自我感觉良好,中国宏观经济出了状况时,只有中央银行手中的货币政策最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篮子中的可选择余地最大。4月份的数据不太美妙,我们是否也应该在货币政策方面作某些检讨呢?回答是肯定的。中国的货币政策需改进之处主要有三:第一是透明度不够,举例来说,我们的那个所谓“稳健货币政策”,在2011年它的实质内容是紧缩,2012年还是这个“稳健货币政策”,但存准率已降了三次且仍有若个次调降可期,也就是说,在稳健名义下行松动之实。紧就是紧,松就是松,你就明说得了;第二是前瞻性不够,2008年大半年时间紧缩,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生了也没有向中央示警。2008年年底突然放松,2009年就大松,2011年全年紧,2012年一季度还是偏紧,但4月份的数据我相信也会出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预料,看来见事太迟已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老毛病;第三是执行方式不当,中央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行政性的指标管理为主要行为方式,各地商业银行的放款逐月上报,按指标考核,超发就从支付结算渠道将资金抽回。据说这种倒退的货币政策执行方式也不无科学依据,而所谓的科学依据就是中央银行总行想出来的一个贷款增量控制公式,那是一个机械地考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而不考虑商业银行存款即可贷资金来源变动情况的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央行的分支机构工作人员开始越来越多地履行起银行监管职能来了,但他们威风了,各地的经济指标却下来了。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怕热不怕冷,增长怕高不怕低,这已成常识;但尽量避免不正常的紧缩和过度的低速,也是题中应有之议。经济结构调整期应当适度降低经济增速以便给结构调整留下空间,但过度的增速降低并不必然产生结构调整效应,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短期和微调,它的使命就是使经济尽量达于一定时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做到总量平衡。从过去30多年的数据看,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大约为9%,年度增速高于这个数字就可视为热,反之则可视为冷。国务院5月23日的常务会议已把“稳增长”作为2012年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中央已在结构性减税、信贷政策、主要投资方向、完成在建项目、小微企业支持等方方面面做出了具体部署,现在,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就应该放在坚定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在政策工具篮子中挑选适当的工具,放松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限制,让中国经济的天地重新多云转晴、柳暗花明。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