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 |
中评论坛:未来的东方与今天的中国 | |
http://www.CRNTT.com 2012-12-02 00:13:00 |
第三,这个东方从西元前开始就从中印两大文明中心释放出波澜壮阔的文化运动,先是印度佛教运动传遍整个亚洲、再加印度教运动影响东南亚,然后有伊斯兰教文化运动笼罩印度次大陆,并由印度次大陆传到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中国一方面主动汲取印度文明精髓,又把中印文明精髓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由于中印文明的主导与辐射,近代欧洲人把中亚形容为“Serindia/丝(中)国印度”,把东南亚形容为“Indochina/印度支那”。中印两大文明是这个东方的灵魂。 近世纪来,科技突飞猛进的西方文明对古老的东方发起挑战、侵略与打压。印度和东方绝大多数国家都变成殖民地,中国变成比印度殖民地更不如的“次殖民地”(孙中山的定义)。日本喝了西方文明的迷魂汤,东施效颦地跟在西方列强行列中充当国际恶棍,变成比西方列强更凶暴的“准殖民帝国”,结果身败名裂,至今在国际上仍扮演美国附庸的角色。泰戈尔在1917年根据自己1915年在日本讲演写成的《民族主义》书中深刻地分析说:“我绝不相信日本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她模仿了西方。……日本从西方输入了食品,但是输入不了它的特性。日本绝不可能自行消失而把自己融入她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机制而变成一具借来的机器。”我们再看今天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不属于亚洲的日本,真不知道应该说它是东方的一部分还是西方的一部分,是日本老祖宗发展起来的文明还是一具从西方“借来的机器”? 本着揆古察今、以往知来的精神来看东方的现在与未来,我想说三点。第一点,从古到今“东方”的亮丽主要在于中国和印度的存在,让我们先撇开印度来看中国。在我们所在千变万化的宇宙中,我们的太阳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们的地球自己不停地旋转,又围着不停旋转的太阳“公转”。可是中华两岸四地的炎黄子孙对这种动态的认识是跟不上动态本身发展的。古人“以静观动”的说法实际上违反了生活的现实,宇宙不“静”、太阳系不“静”、地球也不“静”,我们就绝对不是处于静态。应该用这样一种态度来看问题,我们的东方从古到今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过去中国的哲理失之于“静”,《周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一缺点的反映。“穷则变”无可厚非,“变则通”也还说得过去,“通则久”就出毛病了。所谓“通则久”就是摸到了动态的一点规律以后,头脑就变成静态,就满足于已有的“通达”而停滞不前。西方文明之所以能不断创新、使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就是从不静下来,从不认为已经“通达”而停滞不前。两者对比起来优劣十分明显。举个例子,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三大发明(印刷、火药、罗盘)一千多年都呈原地踏步现象,也没有带动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但他们一传到欧洲立刻就引起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其后果是19世纪英国兵舰用改进的火药炮打中国时,中国的海军用的武器却是石头与弓箭,千百年来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 如果本着从不满足与从不停滞不前的精神来分析今天的东方,就会看到它现在国际地位的改善只是初步的。印度舆论对本国的发展成就估计过高,这一点中国人看得清楚,但很多中国人却以为自己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已经开始滋长夜郎自大的情绪,这一点外国人看得很清楚,中国人自己却看不清楚。不能客观地把自己摆到世界的大舞台上来衡量,这是中国千余年来的积弊。这种思想上的闭关自守实际上影响了中国本身的持续进步。前面谈到的在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一千多年期间中国和印度是地球上最亮丽的地带,那是相对而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过去那种“亮丽”其实并不那么亮丽。今天中国的发展当然很了不起,但如果自己认为了不起就有危险。中国发展中的华而不实缺点始终严重,数位中有水分,总是爱把缺点藏起来。堂堂的外表看起来比纽约雄壮好多倍的首都北京,今年7月的暴雨袭击就暴露出重大问题,使人有中国建设“重面子不重里子”的感叹。我们讨论东方绝对不能搞“唯东方论”,绝对不能“东方至上”,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有批判的精神。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