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邓聿文:政府改革是全面改革的核心

http://www.CRNTT.com   2012-12-24 15:21:18  


 
  中国早期的改革,由于起点低、普遍贫穷,社会90%以上的群体都赞成和支持改革。那是一个改革的黄金时代,属于帕累托意义上的改革,即几乎所有人得利,而无人受损。

  但在利益生成特别是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固化后,改革客观上就变成了有人得利有人受损的零和博弈,要想全社会都从改革中得益已经很难,只能是使受益面扩大,受损面缩小,但前提必须遏制利益集团包括政府对继续攫利的冲动。

  为此,高层需要有一种利益的自觉,从人民和国家的整体、长远和最高利益出发,对制约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和设计,提出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乃至时间表,以此作为规范各类具体改革的标杆,和制定具体改革政策的依据。

  换言之,推进改革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零敲碎打,而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只有高层具有这种自觉性。

  其次,它也与前一阶段的改革方式不能适应今天的改革形势和要求有关。众所周知,过去二三十年,改革总体上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对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分几步走,是否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路径和时间表,社会不是很清晰,也无法做到清晰。

  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曾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阶段性目标,但不可能对整个改革进行一种总体设计。这是基于在中国进行改革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穷国、历史文明悠久的国家推进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无经验可资借鉴,这就几乎注定了改革是一个自我摸索的过程,从而对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可能有一个足够的估计,因此,现实中呈现的改革,只能是先易后难,顺序推进,即所谓“渐进性”。此乃中国改革世所公认的特点。其实,“渐进性”从字义本身来理解,意味着对改革和发展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部署。

  缺乏规划、目标和部署,遇到具体的改革和发展难题,自然是绕着走。而改革在进入如今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后,各种深层矛盾纷纷显露,盘根错节,已很难分清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省区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使我们对矛盾和问题的性质、特点等能够更好地去认识。

  比如,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复杂的精巧系统,只有实行了一段时期的运转后,我们才能认识这个系统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它的矛盾和问题所在,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如此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才可把市场经济各方面改革的方案设计出来,把它们之间的配套关系确定下来,然后根据这个施工图进行施工。

  因此,由“深水区”改革的形势和特点所决定,过去的渐进改革方式难以适应这个要求,从而提出了一个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问题,即从全局和更高层次去谋划和部署改革,明确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哪些要改,哪些要坚持,整体地、全方位地为规范有序的改革提供原则、方案和实施路线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