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城镇化的透支与变局

http://www.CRNTT.com   2013-01-20 09:25:35  


 
  透支二:地方政府财力的透支。如上述,近年来大多数城市累计基建投资总量约为当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8-10倍。现行地方财政运行模式基本是“财政管吃饭,建设靠融资”。这几年建设融资先后发展出三种模式:“土地财政――“平台融资――“创新融资”(指BT、公共事业经营权出让)。鉴于拆迁安置成本高涨,土地财政盈利事实上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已从早期的“利润经营”转变为现在的“高负债经营”,过高负债会透支了未来财力。而创新型融资的出现,恰说明了眼下地方的“资金饥渴”。

  透支三:住房消费的阶段性透支。90%样本显示,2009-10年房市呈现房价、销量“双高峰”特征。各地样本房价普遍上涨50-100%不等。消费者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再不买就心慌”的心态,购房需求集中释放,甚至提前释放。其道理如同前两年的汽车、家电,集中刺激消费之后就是阶段性透支。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三种关系:噱头概念、产业转移、民间推动。1)大城市的高新科技园区,存在人为拉动新城区景气的痕迹,概念成分多。2)后发展的中小城镇工业园区,承接了沿海城市的高耗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这两年愈发呈现景气。3)长三角的常州,民间工业的自然布局,自下而上推动城镇融合,工业已能反哺城市,形成工业带动城市生活景气的良性循环。就调查样本看,三种情形比例是:30%:30%:10%,剩余样本要么特征不明显,要么效果还需时间检验。

  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权属的四种关系:土地征收、新农村建设、社区集中、双置换。其中,1)2006年后的新农村建设是指村民从零散村落集中搬迁到“新村”,户口不变,承包经营权不变,在新村仍有宅基地。2)近年来的“社区集中”是指村民向小区集中,住商品房有房产证,但失去宅基地,但农业户口不变,农田承包权不变。3)新近试点的双置换是指“宅基地置换城镇新房,农田承包权置换社保”。农民不再拥有宅基地和农田承包经营权,变城镇户口。从政府成本看,“新农村建设”成本最低,“双置换”成本最高,“社区集中”成本居中。这些年,“社区集中”模式占主流。从农民角度看,样本显示,对于有上班收入的村民,他们喜欢“双置换”。

  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三种关系: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入股、复垦后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前两者模式在长三角发达地区出现,如农田承包权出租给大户,农民可获800元/亩/年的出租收入。第三个模式各地陆续出现,如某地宅基地复垦耕地后,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拍卖30-50万元/亩。

  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不完全):四个转变:1)投资主体从“政府”向“民间”转变;2)模式从自上而下的“人造城镇”向自下而上的“产业推动城镇融合”转变,并且强调“产业差异化”;3)城镇建设从“面积扩张”向“改善人居”转变;4)农村土地从“征用补偿”向“可流转交易”转变。

  传统城镇化的三种可能路径分析:1)县镇再来一轮城镇化扩张。2)中央约束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如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3)“稳经济”、“防止金融风险”和“新型城镇化”三者并重。我倾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大,未来的城镇化将不是“简单总量增长”的问题,不可偏废理解,中国城镇化问题将更加结构化。

  投资相关看法:城镇化主题投资立足结构性机会和风险。看点在于: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ABS(原因在于地方财力透支)、农村的消费升级(得益于产业转移后的工资性收入和土地可流转后的资产性收入)。对于基建品投资,不看规划看资金;对于工业周期品,要看具体行业供需缺口,差别对待。

  来源:和讯网 作者:陈瑞明(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