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吴晗:弃学从政 身名俱灭

http://www.CRNTT.com   2013-12-14 15:10:07  


吴晗与妻子袁震(左
 
胡适:学生应该“读书救国” 

  胡适主张“科学救国”,反对爱国青年学生到街上去散发传单,喊打倒之类的举动,胡适能给吴晗“指示”的当然也是这样一条道路。吴晗:学生应该参加政治活动 

  在社会交往、互动中,吴晗对社会、国家命运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从书斋里的学者慢慢转变为一个街头的革命斗士。漂泊西南 吴晗开始直接参与政治运动

  吴晗政治上的逆转发生在昆明,这与他的社会交往圈子的变化关系重大。1937年,吴晗赴昆明云南大学任教(1940年入西南联大任教),赏识他的前辈学人星散各地,生活中的朋友们也漂泊四方。

  在西南联大,具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占绝对多数,几乎垄断了为数不多的各种教育、学术资源,像吴晗那样既年轻、又“土生土长”的教授,并没有太多的朋友和声望。这些留洋的教授们通过各种联系纽带走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的交往圈子,相互扶持,而吴晗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还是生活趣味上,与那些留洋教授的生活圈子是隔膜的。在昆明,生活的窘迫、政治的腐败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和忧虑,压得吴晗喘不过气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吴晗开始走进共产党在昆明的统战关系网络,他的妻子袁震是牵针引线之人。

  1943年初,李文宜(与袁震、袁溥之同学,一起入党)夫妇接受董必武指派来昆明开展统战工作。李文宜拜访老同学袁震时与吴晗相识,又介绍吴晗与丈夫周新民(共产党员、民盟盟员)认识。不久华岗(时任中共南方局宣传部长)亦受董必武指派来昆明。在李文宜夫妇的介绍下,吴晗与华岗见面,交谈很是投机。 

  由于袁震的关系,吴晗与周新民、华岗等共产党人来往日益频繁,周新民等人不仅帮助吴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如帮助袁震聘请医生治病),还经常谈论时局、国共斗争、国家前途等这些吴晗颇感困扰的问题。费孝通说,吴晗和袁震是“妇唱夫和”。他深信正是通过袁震,吴晗才对华岗和周新民谈及的政治活动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主动而频繁地参加民主运动。

  吴晗在西南联大任教三年之久,熟悉民盟教授。因此,在共产党的统战工作中,吴晗无形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西南联大,吴晗经常与民盟教授们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也保持着密切往来。

  在生活往来中,他们除了慨叹日益艰难的生活,也讨论抗日时局,批判国民党的腐败,探讨中国的前途命运,在许多社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吴晗妹妹回忆:大哥与闻先生住在昆明西仓坡联大教职员宿舍时,门户相对,隔窗相望。他们经常一起交流思想,探讨中国的前途命运。闻先生曾书赠大哥一条用钟鼎文写的横幅:“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这样,曾经承受道德焦虑和社会认同困扰、到昆明后又倍感孤独无依的吴晗,在与共产党人和民盟教授的交往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社会和国家问题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周新民、华岗等共产党人,由于袁震的关系,也对吴晗寄予了特别的信任,希望他充任共产党与民主教授之间的沟通渠道。

  1943年7月,吴晗加入民盟,同年秋,民盟昆明支部在华岗等共产党员的帮助下,成立“西南文化研究会”。这是一个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教授(民盟盟员)为主体的学术团体,研究会每周举行一次座谈会,学术研究与政治讨论交替进行,与会者还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等。这些教授们通过座谈、学习、争辩、协商,彼此间消除了成见,加深了了解,逐渐生成崭新的认同标准,即政治上的觉悟或政治态度。

  加入民盟后的吴晗,迅速融入角色,充当了中共和自由知识分子中间的“桥梁”,团结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如钱端升、张奚若、向达、费青等人,“争取他们参加签名,作公开讲演,送给他们书报刊物。”

  这样,在离开北平后,吴晗建构起崭新的社会交往网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