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金砖开发银行的“新意”

http://www.CRNTT.com   2014-08-20 09:47:36  


 
  从金砖银行的机制安排,我们可以看到谈判中的争议焦点都得到了妥协性解决,没有明显的大国主导,显示出平等和互利。当初分歧最大的各国初始资本份额的问题,印度和巴西显然对中国的超强经济实力存有戒心,巴西总统甚至公开宣称“我们不希望看到美国主导的秩序,但也不愿意中国成为新的主导。”中国则有意认领更多的份额而扩大银行的规模。最后妥协的结果,是中国放弃根据经济规模和实力来承担银行义务和责任的要求,同意成员国等额出资并享有平等的决策权。另一项产生强烈分歧的议题是关于银行总部的选址。中国希望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印度为新德里力争,其他金砖三国也曾表达过对成为银行总部所在国的向往,尽管最后的竞争在上海和新德里之间。上海最终成为总部所在地,但印度选派第一任行长,而中国排在所有其他成员国之后任命行长。

  国际合作中一个有趣又困难的问题是,实力超群的一方如何让自己的行为和承诺在实力较弱方的眼中具有诚意和可信性。这也即是著名的“强者的可信性困境”——在缺乏第三方强制机制的国际合作中,强者与弱者进行合作,其动机本身显得可疑,而弱者又缺乏惩罚强者违反承诺的有效手段。强者要建立可信性,需要想办法进行权力和行为的自我约束,而这一点却并非所有的强者都乐意为之。

  金砖集团是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但中国在金砖集团中依然显得“块头太大”。单就经济实力来看,中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单边建立一个数倍于目前金砖银行的开发银行,而中国在信用评级也似乎根本不用其他金砖国家参与,就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里进行低利率的大宗融资。但是,中国却坚定选择了金砖多边开发银行,并最终接受了和其他金砖国家平等的话语权,尽管这4国在经济实力和规模上完全无法和中国平起平坐。中国以妥协的态度和对权力的自我克制,得到的是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最难得到的东西,那就是在国际合作中更高的可信性。而正是这种可信性的缺失和脆弱,才造成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围绕中国崛起曾有过的恐慌和疑虑。

  金砖银行建立之所以具有深远的意义,远远不仅止于一个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诞生。金砖集团本身既是个经济集团,同时又是一支国际政治力量。这就决定了,金砖银行在经济层面上代表了IMF和世界银行体系之外的替代方案从可能走向现实,在政治层面上展现了新型大国以对权力的自我控制来促进不同实力地位国家之间的平等国际合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