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哪里入手提高宏观调控效率

http://www.CRNTT.com   2014-09-03 09:27:31  


如果我们不肯咬紧牙关继续出台减税或增加开支的财政政策以及其他令经济松绑的有效手段来带动投资和消费,宽松货币决不会出现非常理想的结果。
  中评社北京9月3日讯/上半年货币政策因为两次定向降准而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已经时过两个月,但仍有必要加强政策评估,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认识货币政策,从而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的效率。

  趋势性降准对于经济金融发展十分必要

  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人新平文章分析,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存准比率降低与各国准备金制度改革发展趋势高度吻合。就表象而言,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货币政策操作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巴西等为代表的通货膨胀钉住国家,纷纷放弃法定准备金制度,准备金转而仅仅用于银行交易清算需要。

  与此同时,尽管美国、日本和欧元区仍然保留法定准备金制度,但存准比率已经逐步降低,主要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和支付清算的保证。

  以日本为例,其法定存准制度产生于20 世纪50年代末期,虽然在60年代得到不错运用,但法定存准比率很低,调整次数很少、幅度很小,作用也相对有限。目前来看,日本央行最近一次法定存准比率调整已经是1991年的事了,且最高法定存准比率只有1.3%,基本不再将直接调整存准比率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

  当然,存准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些变化绝非偶然。

  其一,由于存准制度更多用于传统银行机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例的不断提升,法定存准比率变化对社会总信用的调节作用已经变得日益局限。

  其二,随着资本约束强化,传统银行机构的信用扩张能力受到极大抑制。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为例,监管当局要求2018年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1.5%,其他银行也要达到10.5%。换句话说,即便法定存准比率降为零,信用扩张也不可任意而为之。

  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降低存准比例也是十分必要的。回顾历史,197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平均增速高达9.92%,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有2.87%,可谓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由于世贸红利、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的逐步消退,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已经下降到“七上八下”水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