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在上海读“洋”校

http://www.CRNTT.com   2014-09-22 12:16:38  


 
从封闭到开放的洋校

  绿茵场上,一群男孩正追逐足球,汗流浃背……几百个学生在操场各个角落跳跃、奔跑。一位老师正专注地望着自由活动的小学生们,他们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

  这里是位于上海市武定西路的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操场后面,是一片寂静的教学楼,一间间教室空空如也。学校有规定,每天上午 20分钟课间大休息和午休时间,孩子们可以去操场、篮球场、攀援区、种植园、图书馆……就是不能呆在教室里。

  记者探访的这一天,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百家宴”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家长每人准备一道拿手菜,宴请学校所有的老师,作为答谢。午餐时分,中西菜肴,林林总总摆上桌子,老师们则可以悠闲地享受这场“自助餐”。其间,有孩子悄悄跑进宴会现场给老师送花,也有学生在台上为老师演奏小提琴名曲,还有一群孩子献上了英文合唱。

  20多年前,像这样中外学生与中西方教师同时出现在一所校园里的场景并不多见。

  上海最早的国际学校是上海美国学校,于1912年创办,230年代关闭,1980年重新由外交人员创办,1989年正式进行官方登记,为持外国护照人士子女提供教育。这种供外交人员子女读书的学校,是我国最早能被称为国际学校的机构。

  1987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规定》中规定,驻华大使馆可以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此后,设在北京以外地区的外国驻华领事馆,也被批准参照《暂行规定》注册子女学校。在后来的政府文件中,此类学校全称为外交人员子女学校。

  1993年,上海中学国际部创办。它是上海由中国人主办的、最早面向外籍学生的学校。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告诉记者,上海中学国际部从1992年开始洽谈,一开始走合资的道路,跟国外的经济实体合资,“因为不可能动用国家的钱,一直到1998年,我们实际上已经把另外一方的股份全部买过来,自此中国人全部控股,所以上海中学国际部是国内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外国人子女学校。”

  谈及创办初衷,唐盛昌坦言,改革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当时经济领域国外的技术和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对国内的触动很大。但在教育领域却没有什么变化。

  “中国的教育跟国际教育的差异在哪里?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们能借鉴些什么?尽管这些都没什么经验,尤其是公办学校做起来更难,但我想如果不迈出这一步,中国不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就会对我们教育改革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做出这一步。”唐盛昌表示。

  上海中学国际部也像上海美国学校一样,只招收外籍学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境外的课程内容进入国内会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国外教材当中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跟我们还是有差异的。我们当时的目的是了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只招收境外人员子女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唐盛昌解释道。

  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在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录》,目前上海仅限招收境外学生的学校共有36所,无论是刚开学的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还是已落沪多年的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等已列在其中,而正在建设中的哈罗学校还未被列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