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在香港的地位 必须提高 | |
http://www.CRNTT.com 2009-09-22 11:52:01 |
2009年9月15日,新华网上出现了一则报道,标题是《 “给孩子最好财产是汉语”尼克松后代在中国找未来》,转载中国内地《环球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后者最初登载在9月14日韩国《中央日报》,原文标题是《37年前尼克松打开中国大门,他的后代在中国寻找未来》。 在上海的中欧工商学院(CEIBS),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杜邦.A.尼克松—他的爷爷就是1972年打破中美关系坚冰的第37届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对该篇文章的作者说:“如果我不能来到中国这个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国家亲身体验并且学习,那也许会成为我人生中最为后悔的一件事情。”杜邦.尼克松从美国埃默里大学毕业后,在智利著名的阿杜波.伊巴裴爱慈(音)大学攻读MBA学位;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他又来到中国攻读MBA学位。尼克松表示:“对于美国人而言,中国现在不是选择而是必须。”如果说他的爷爷是为了和平而来到中国,那么他是为了寻找机会而来到中国。 各国学汉语蔚然成风 “留给孩子们最好的财产就是汉语。”这是该篇文章的作者所引述的美国一位知名人士的话,当然未必代表所有、眼下甚至未必代表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但是,不争的事实是,美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汉语的学生在2000年约为5000多人,2008年已增至逾5万人。美国政府鼓励美国学生学习汉语,不仅将汉语指定为维护国家安保所必须的5种语言之一,同时给予汉语课以财政支持。得益于此,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在过去10年,来自韩国、日本的留学生数量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但是,2008年,来自美国的留学生达19914人,第一次超过日本(16733人),居来自189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数量的第二位。 我之所以大段引证上述文章的内容,是有感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在回归祖国已经超过12年的今天,不仅没有总结母语(中文)教学的经验而提升之,相反,居然打所谓“微调”教学语言政策的幌子,根本否定母语(中文)在香港的地位,企图在语言作为香港居民身份认同重要标志和香港社会交流媒介上,把香港特别行政区强行拖回“九七前”。 2009年9月14日,亦即韩国《中央日报》发表上述文章的同一天,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向约900名香港的中小学生谘询其2009-2010年施政报告,全部对话均使用英文。对此,曾荫权在会后向传媒表示:证明英文重要。 诚然,使用英文与学生沟通并以此来显示英语重要,并没有错。问题在于:特区政府是否以同等态度来对待中文在香港的使用? 《基本法》第九条是这样规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英文是—In addition to the Chinese language,English may also be used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by the executive authorities, legislature and judiciary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无论中文“除……还可”、“也是”,还是英文“In addition to”和“may also be”,意思都很明白:中文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应在英文之上。 提高中文地位 促进人心回归 但是,实际上,无论特区政府内部文件还是对外交流,英文仍旧居于中文之上,甚至,二者处于不在同一等级亦即可以比较的水平上。 对此,本人是有体会的。无论2005年初获委任为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还是2005年11月以来获委任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即使在中文名单中,也因为本人英文姓名按中文拼音,“周”首字母为“Z”,不同于其他“周”姓同事按粤语拼音首字母为“C”,所以,与其他“周”姓同事不在一起,而是居于末位。 讲这件事,不是本人器量小,而是对于在一个以中国人为主体、而且《基本法》已明确规定中文是主要的正式语文的背景下,传统形成的惯例居然“岿然不动”感慨系之。 12年来,不客气地说,没有一份施政报告、财政预算案或是其他重要的政府文件,其中文版本在中文的语法、修辞和标点的使用上都是合格的。有人仔细地替别人修正英文的错误,却没有人替别人修正中文的错误。 香港回归12年了,但是,香港的中国人的心还没有都回归。作为直属于中央的特区最高当局,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有不可推卸的宪制责任和义务来促进香港人心回归;就请从提高中文在香港的地位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