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国际化宏愿背后的中国官场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10-07-16 09:21:06  


 
  是“官家设施”,不是公共设施

  豪华办公楼,可以说是“大规划”风潮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标志。

  2007年春,陆大道院士将一封针对“造城风潮”的建议书报送中央领导,还附上了从各城市拍来的照片资料,其中让他尤感痛心的照片,就是某些地方异常奢华的办公楼。

  今年初,湖南宁乡一个只有8名工作人员的居委会,兴建了占地近7000平方米、耗资600多万元的办公楼,被戏称为“最豪华居委会”。

  豪华办公楼之外,奢华公共设施是另一个投资重点,包括大型文化设施,政府做这样的规划时往往显得更理直气壮。

  2008年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一份提案《刹住剧院建设奢华之风》。提案指出,调查发现,南方某省建设40多个剧院全部采取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大幅攀升。

  这些剧院面积均超过两万平方米,规模在攀比中盲目扩大,剧场口从11米加长到14米,甚至18米,远超过一个剧场的正常使用规范。其中一座经济不富裕的城市耗资10亿元,建设了近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大幕,用钢总量近1万吨,宣称堪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媲美。

  公共文化设施极尽奢华,其低下的利用率却让当地政府陷入尴尬。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造价达11亿元,然而运行一年半之后,其冰上舞台仅使用一次。整个艺术中心每日维护费用高达9万元。据悉,中心装饰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全部擦洗一遍要两个月;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每洗一次得4万元。

  如此高昂的代价为何只换来极低的使用价值?有专家表示,一味追求豪华,将一些本该更关注实用性、真正惠及公众的公共文化设施,最后建成了“面子工程”。正因为过于豪华,所以让公众望而却步。而大多数人能消费得起的群众文化馆等场所,却面临着到处“要饭吃”的困境,难以有效开展活动。

  “中国造了很多公共设施,但相当一部分还只是‘官家设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设施。”城市发展研究者、《城记》作者王军说,只有真正属于大众的剧院,才能最终带动城市化过程中整个城市价值的提升。

  潜伏的水危机 

  在各地如火如荼建设标志性豪华公共设施的同时,不少地区的基础性设施却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伴随城市扩张产生的水危机。

  安徽巢湖的百姓对于造城运动带来的水危机感触很深。据报道,尽管安徽省政府近年来加大巢湖治理,投资60多亿元建设一批治理重点项目。然而,当前巢湖周边已形成“沿湖造城”之势,不仅破坏了地表,还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巢湖的污染源不减反增。类似的水危机潜伏在更多城市。

  魏后凯表示,目前,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在全国已是普遍问题。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处于缺水状态,而因为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赶不上城市化速度,导致水污染加剧,水资源进一步短缺。

  据水利部统计,截至去年,全国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2009年全国城镇污水排放量在400多亿立方米,累计处理量只有279亿立方米。这种差距特别体现在小城镇。

  在2008年的第三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约95%以上的小城镇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1%,90%以上小城镇的水体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水平很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过去的投资向大中城市倾斜得太厉害。而从整体来看,伴随着蔓延式的扩张,城市群地区,比如珠三角和长三角,面临的水资源和环境压力尤其厉害。”魏后凯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