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张维迎不当院长挺好

http://www.CRNTT.com   2010-12-16 11:54:46  


 
  从北大癸未改革开始,我们看到了以时任北大校长助理张维迎为代表的市场人士,对于建立竞争性流动教师体制的追求。他的具体改革举措包括:“摒弃进入北大就得到终身制铁饭碗”,“讲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1/3以上,副教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1/4以上”。所有这些举措,是为了打破铁饭碗、打破学术圈内部的师徒递承制,内部人繁殖不利于学术发展。

  在发达的市场国家的常态措施,即便减了针砭的分量,即使在中国最有名的大学,也难以实施。结果是北大鸡飞狗跳,笔者亲耳听到北大两位年轻教师在饭桌上大骂张维迎,认为张维迎不了解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与年轻教师的苦难,关起门来改革,闭关造车。

  事实上,张维迎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无法改革教育体制,相反,还必须依赖教育体制。

  张维迎的教育改革没有触及行政体制,没有任何针对行政人员的举措,理由是:“一、同时推出行政改革和教师体制改革震动太大,不利于学校工作的稳定;二、在教师人事管理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再推出行政人事体制改革,行政人员相对容易接受一些;三、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大学来说,最关键的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但教育的痼疾正是行政治校。改革的成本由教师承担,声东击西的改革既无法获得民意支持,也无法让教育改革走上正轨。这样的改革理念也许与“官员是受损最大群体”之类的言论一脉相承,却失去了改革所需要的勇气、正义与手段。

  张维迎注定无法成为蔡元培,可悲的是他既没有蔡元培的空间,更没有蔡元培海纳百川的心胸。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表示:“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不是聘任制,也不是淘汰制,而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北大改革,以及此后其他学校推出的全员聘用制,都强调教师的工作效率,却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学术自治、教授治校’。”诚哉,斯言。没有独立的教育品格,而让教师成为“拉磨之驴”,这就是张维迎的局限。

  以张维迎之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张维迎选择的改革突破口是他认为较易攻破的关隘,事实相反,没有根本的改革,局部的改革不可能成功,表面的成功也会走样。

  张维迎的改革与言论,让人联想到中国近百年改革的艰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改革者需要的主要不是耸动视听的言论,而是对于国情的准确把握,对于民生的同情,以及基于同情基础上的、获得大众与改革力量支持的稳妥的改革举措。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