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陈道明:我是文艺界的 不是娱乐圈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1-04 12:45:07  


 
  B = 《外滩画报》

  C = 陈道明

我不是千面人,做不到脱胎换骨

  B:蒋介石在影视剧里出现的频率很高,这次在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里,你怎么控制自己的表演,让蒋介石细腻而有人性?

  C:演蒋介石这个人物,我自身的条件并不像。先不谈气质和传达的那个精神,我来演,首先就有造型问题。我就说,如果我来演,你们不要给我做造型,你们帮我把头发剃掉,沾一撇胡子,足矣。你们要觉得,这个满足你们的形象要求,咱们就这么做。因为我不想一演特型人物,就给你脸上沾得满脸都是东西,这会妨碍我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表达。在这种弱势的情况下,只能找到他的强势表达手段,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揣摩 1942 年前后蒋介石的精神和感情状态。

  在电影里,他的戏份不多,就七八场吧。在一个巴掌上跳舞,是很累的过程,不是说这场戏里欠一些,下一场还能补过来。我没有这个机会,只能不放过蒋介石在镜头前表现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给自己的表演定位是云淡风轻。难民那边已经很浓烈了,死人、轰炸、逃亡、饥饿,破破烂烂,我不想给这部影片重中加重,不想过多地表现蒋介石的焦虑、纠结。相反,我想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这样观众观赏的时候,情绪会有些平缓。

   B: 你已经是第二次演蒋介石了( 第一次是 2001 年电视剧《长征》)。这个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人物已经被类型化了,而你也宣称不肯再演第三遍了,你的原因是什么?

  C: 第二次我就不想演了。因为种种原因,小刚是好朋友,从创作信任度,以及情感、交流上,大家都是没有障碍的。我不想演的原因,就是你刚才说的,就怕太类型化,会让你很难逃出这个类型的魔咒,影响你对其他人物的再创造。如果你演得不好,你演他干嘛?如果你演得好,越演得好,观众印象越深,你的影子形象对观众的注入就越多,于是你下面创作的时候,就容易让观众有这样的影子。

  我不觉得我有脱胎换骨的本事,也不觉得演每一个人物就能成为千面人。我做不到,就尽量不给大家一种固定的形象模式。基于这一点,从职业的角度,我是不想演。但这里有很多其他因素,人情、朋友,包括对这段历史的纪念……所以我还是演了。我给自己一个新的解释是,反正以前也演过,再加点也就算了。

  B: 我倒觉得你很擅长在短时间里表现爆发力,比如《唐山大地震》里的父亲,比如《建国大业》里的阎锦文,他出场只有 1 分多钟,但一出场,记得整个影院里一片骚动。在这样一部大群戏里,你怎样做到出彩?

  C: 越小的角色越难演。为什么诗最难写,小说相对余地就大一些?就是因为它可以铺陈慢慢展开,有补过的机会。诗要在最简短的词语中,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没办法,这回就是在手指尖上跳舞,你还得跳得让人愿意看。越是这样的时候,你就要越精准。起码,不要浪费每一秒钟。想法归想法,其实还是有些地方不甚准确。

  B:那一分钟戏的背后,你做了多少准备?

  C: 阎锦文的资料,能找得到的,我都看了;然后又把阎锦文这个角色回到我自己身上,又揉捏了一遍;然后再还原一个可视的、有观赏能力的阎锦文。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不动,但思想在动、行为在动。

  他这个人就是在高节奏中完成的,在最短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东西,于是,我在最快的动作里,产生最立体的行为和感情状态。这个很难,但是做到没做到,要看观众认可。

  B: 其实这个大群戏里,几乎所有演员来串戏,就是为了好玩,友情支持一下。以你这么多年的阅历,这么小的角色,是手到擒来的活儿,需要这么费劲吗?

  C: 这个东西没大小。用一句我们演员界的老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只有你演不好的,没有小的角色,哪怕只有一个镜头,对这个职业有责任感,你必须要演好,没有余地。这不是对自己要求高,是这个职业本身要求就应该如此。

  我不知道其他演员,但我的职业教育、成长过程,形成的模式就是如此。至于别人会采取什么方式,可能殊途同归。我的方式是: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