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解读鲁迅形象在台港澳的历史“变迁”

http://www.CRNTT.com   2013-05-20 15:13:38  


 
三种不同版本《鲁迅全集》几乎同时在台推出

  古远清认为鲁迅在台湾的命运转折发生在1982年,鲁迅之孙周令飞冲破大陆有关方面的禁令,不顾父亲周海婴与他脱离父子关系的威胁,为与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台湾人张纯华结婚而移居台湾,并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鲁迅热。“尽管也有人写文章说周令飞的行动是‘投奔光明’,但人们对这老一套的政治宣传已感到厌倦,学术界及广大读者更感兴趣的是周令飞的特殊身份,因而许多人把周令飞与鲁迅联系在一起,鲁迅及其作品顷刻间成了热门话题。不少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乘此机会大写文章,出版商掀起了一股盗印鲁迅著作的热潮。”古远清说,《鲁迅全集》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台湾书市上,是在解除戒严后的1988年8月,“新闻局出版处”允许1930年代大陆作品进口之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便推出了三套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而随着《鲁迅全集》全方位登陆台湾,鲁迅及周作人见报率特别高,评价也出乎预料的好。”

  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在从1989年8月到2008年10月的20年间,先后6次到台宣传鲁迅。他说,从1987年7月台湾宣布解除戒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一度对引进或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作品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三种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几乎同时在台湾推出即为一例。台湾很多高校也定期安排学术讲座,内容包括五四新文学。”陈漱渝几乎在台湾所有名校都发表过关于鲁迅的讲演,还在台湾一些县市的社教馆、文化馆、中学乃至社区沙龙宣讲过鲁迅。

近些年,陈漱渝感到台湾的鲁迅研究似乎呈现出两个相反态势:“一是随着‘台独’势力的活跃,‘文化台独’的声浪也甚嚣尘上。从总体上看,台湾文化界、出版界呈现的是本土文化热,中国新文学研究包括鲁迅研究日趋边缘化,也没有出现像林毓生、李欧梵、王德威这种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学者。另一个态势是台湾仍有几十位年轻的研究者以鲁迅研究作为他们硕士或博士论文的选题,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阔,代表了台湾鲁迅研究的希望与未来。”古远清也认为,本土化思潮席卷全台湾后的20世纪末直至现在,鲁迅研究跌入低谷,再也无研究专著出现,只有少数海外学者如黄英哲等人在支撑着这个领域的研究。

  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力君关注的则是港台影视作品中的鲁迅形象及其变迁的历史,在她看来,1956年唐弢编写、黄佐临导演的文献纪录片《鲁迅生平》奠定了当代中国鲁迅传记片的基本框架。这种将鲁迅的生平经历与历史发展相关联的纪录片模式强调社会功能和政治意识形态,成为当代中国鲁迅传记片的母本。而20世纪90年代后港台鲁迅传记片却改变了此类定型的传统模式,更关注鲁迅意义的文化诠释,表现出明显的风情化倾向,比如对绍兴风土人情的细致描摹和诠释。“台湾的《作家身影.鲁迅》(台湾.春辉影业2001年)开启了港台传记片书写鲁迅形象的肇端,此后的《周氏三兄弟》(香港.凤凰周刊2001年)、《民国文人.鲁迅》(香港.凤凰卫视2006年)等鲁迅传记片都从港台文化立场和视角阐释鲁迅的文化价值,打开了审视和解读鲁迅世界新的文化空间,也带来了鲁迅形象的别样意味。”陈力君特别指出,港台鲁迅传记片《周氏三兄弟》和《民国文人》等片不仅展现了鲁迅的家庭生活,还引入了长期被鲁迅研究和传播遮蔽的朱安形象。“无疑,作为鲁迅妻子身份又只能作为影子出现在鲁迅生活中的这位旧时代女子的悲惨一生提供了极其复杂的鲁迅生活和心态,使得传记片的叙述评判变得异常纠结困窘。”这也是鲁迅在港台通过影像被认知和接受的特殊途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