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增强粮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3-08-28 08:51:56  


 
  必须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文章认为,无论从比较优势看,还是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看,解决中国吃饭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但是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国际经验教训告诫我们: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决不能寄托于国外,必须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

  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 25%左右,为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世界粮食市场供应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中国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出现严重的粮食供需缺口,国际市场也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更具有能源、金融和政治属性。近些年,部分国家贸易出口禁令、国际资本投机炒作以及地缘政治干预已成为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更是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甚至政府垮台的导火线。中国历史上的“种桑误国”的故事,应该是当代中国人避免陷入“受制于人”困境必须牢记的教训。

  城镇化如能顺利吸纳中国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仍将有数亿农民依靠种粮谋生。由于耕地、水资源短缺,中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加之国际资本的趋利性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完全放开粮食市场无疑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市场会带来极大冲击,造成大量农民失业,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在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必须调控好国内粮食市场、维持必要规模的土地和水资源,稳定和保护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把保障粮食供应能力牢靠地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手中”。

  建立起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国家战略

  文章指出,应加强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粮食国际合作。一是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评估中国及全球粮食供需的中长期趋势,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构建新时期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进口贸易、海外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围绕提高全球粮食市场的定价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改革。全面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规则以及农业标准的制定,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粮食贸易规则。

  建立粮食国内生产、储备与进口的协同机制,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一是建立起“储备调节市场、进口充实储备”的运行机制,搞好粮食国内生产、国内储备与进口之间的协调。粮食主要品种的进口规模,主要考虑中国粮食供求的中长期趋势以及保护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需要。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进口,原则上充实国内粮食储备。国内粮食市场及其价格的稳定,主要通过粮食国内储备的吞吐进行调节。二是按照WTO规则要求,加强粮食进口的管理。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进口,要运用关税配额管理,通过进口转储或鼓励国内大型粮食企业商业储备等途径,把握好粮食进口的时间、节奏与规模,避免出现粮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冲击国际粮食市场。大豆及其他重要农产品的进口,要尽快建立大宗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减缓进口对国内生产和市场的过度冲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