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经济转型背景下如何避免改革停滞

http://www.CRNTT.com   2014-01-20 08:57:42  


 
  内生力量调节市场

  文章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已历经三十余年,依靠宏观调控的外生力量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内生力量仍然不够足。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内生力量将是未来宏观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完善内生力量方面,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大力调动民间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调动民间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改革中、参与到分配中、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才是未来实现经济和谐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土地确权与农村房产“三权三证”的颁发,如此才能确保农民能够真正在土地市场中获得议价权,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于中国林业用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的探索。

  第二,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健全内生力量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政府既不应该是小政府,也不应是大政府或者是强政府,而应该是有效的政府。这就要求政府首先实现从“非可即禁”向“非禁即可”的理念转变,做政府应做的事,服务于社会。未来政府的职能应把重点放在平衡公共支出分配、增加社会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投资机制等方面,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对区域与民族品牌的扶持力度,以此增强所在区域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第三,构建广阔的市场平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完善,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对等地位仍较为突出。在对国家利益不构成重大影响的经济领域,政府应构建一个平等的市场平台,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得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深度改革。

  推动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

  文章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需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中国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同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推动中国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鼓励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手段创新。如何在中国未来“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中,缓解城镇化资金需求与对应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各方面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而言,无法完全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所以为保障中国未来城镇化得到良好快速的推进,在透明规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设地方融资平台,试点开展地方政府发债业务,允许民营资本投资城镇化项目,建立完善的专为城镇化融资的信用机构。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鼓励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尝试村级户主资金试点,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及流转。

  第二,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进程。人的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同时也是未来衡量中国各地区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既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中国各地区往往将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与户籍捆绑在一起,政府可以试点公共资源与户籍制度部分脱钩的模式,每年对外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办学位、居民基本医保指标和入户名额,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打分,按积分排名获取相应的资格,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资源。

  同时,为有效地缓解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施行差异化的转移支付与财政分担体系,即公共服务支付由政府承担,而社会保障支出则由企业与个人承担主要责任,政府辅助的过渡体制。

  第三,探索小城镇建设的经典模式。2013年10月30日,在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程的第十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城镇化,将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国地理区域性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而言,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城镇化的原则,根据其自身特点规划新型小城镇。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路网工程”和“撤村建居”,由政府引导,寻找适宜的产业做支撑,以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医疗、交通体系,促进中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