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人的城市化”走向“城市的人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10:34:41  


 
个体的命运:从“脱嵌”到“卷入”

  言说了对中国城市化背景的个人观感,我们还是回到那句“大城市靠能力,小城市靠关系”,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离不开“历史的视野”。因为,当下大城市与小城市之争,仍然可以放在“五四”以来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框架中来解读,否则可能还是“不明觉厉”。

  众所周知,当今的小城市(或者小地方),是熟人社会与亲属网络,仍然被传统的儒家伦理关系所笼罩—尽管其一度被20世纪的革命浪潮所中断,但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已经满血复活了。

  19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需要释放活力、消耗自由。于是,首先从农村开始,乡村家庭从公社中被释放出来,1990年代以来,城市家庭从单位中被释放出来,个人又回到了家庭之中。因为没有可替代的新的伦理选择(比如,以个人的自由意志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新的伦理构造),那么,传统的儒家伦理基本上是满血复活了。至此,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并没有出现。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狂飙突进,随着经济进程的“高铁速度”,市场经济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于是,个人从乡村涌向城市、从小城市涌向大城市的大门打开了,新一轮的“脱嵌”运动开始了,个人从“家族”涌进了“市场”。这是一种私人生活领域的个体化进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开端,曾经无处不在的集体安排不再发挥作用,至少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的核心逻辑是竞争,就像战场上一样,是一个需要真理、需要能力的场域,所以,“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关系”退居其次。

  当小城市还在沉睡中之际,大城市正在被“市场”所改造。小城市那种熟人社会和亲属伦理关系所笼罩的地方性生活,尽管可以给予人安全感,但也带给人压抑与无聊。这种丧失了念想与盼望的近乎“一潭死水”的生活、“一眼望穿”的人生,实在是了无生趣,时间像小彩旗原地打转儿那样失去了意义。这也是大城市之所以对人们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深具诱惑的心理起点。大城市生活蕴含的不确定性,首先意味的不是恐惧,而是迷人,其具备满足人性中之“人类感”、之“向往自由”的潜能,可以承载欲望与梦想。于是,大城市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一个遍地撒满黄金的“成功世界”,乃至于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忽略它的“诅咒”:由于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与工作网络,也将人引入了一个丧失安全感之地,恐惧与冷漠因之而生,个人很有可能被大城市的“肿胀病”、蔓延的“畸形团块”以及一种现代方式的工于算计所吞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