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城市化规律看中国“空城”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14-03-11 09:35:00  


 
  在快速城市化期间,大城市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再造,在中心区与外围卫星城或新区重新进行产业分工。由于先行发展、基础较好,在人口快速涌入的情况下,城市核心区域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迅速提升,适合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而人口密集、占用空间大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包括主体居住区、教育机构)应该迁到城市外围区域(卫星城或郊县),传统制造业或者迁到外围、或者按照市场规律被淘汰。这样,人口和部分产业外迁后,城市中心区大片空间就可以腾挪出来给新兴产业用,或者重新规划中心区与外围的通勤,实现高效流通和对接,避免目前所有资源(产业、教育机构、企业、优质住房)都在城市中心区积聚,而外围则因投入不足而不同程度地沦为空城,造成无法根治的城市病。而且,人口和产业选择性外迁后,城市外围的新区、卫星城能够实现产(业)城(市)一体化,公共配套自然而然就完善起来了,也就能避免空城或鬼城的问题。

  上面关于城市化与住房、产业发展一般路径的描述,事实上是国际大都市(如东京、纽约、开罗)在城市化高速演进中的规律和经验总结。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高速城市化时期,东京都也曾采取人群疏散的各种政策,但被证明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产业都积聚在市中心地区的23个特别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东京圈在大力发展卫星城,建设高效率的新干线,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住宅)全部迁到卫星城,中心区则完全发展现代服务业后,城市病才得以缓解。而在埃及,为缓解开罗-亚历山大城市群人口压力,上世纪70-80年代在两个城市周边建设了15个新城,但除靠近开罗的两个新城入住率超过40%以外,其它新城都沦为空城,原因也在于新城缺乏公共配套和产业配套。

  文章表示,城市化的路径就是“产业跟着规划走、就业跟着产业走、人跟着就业走、住房(含配套)跟着人走”。目前,中国楼市供应过剩风险主因并非房价与支付能力差距太大。因为,即使无力购买中心区高价住宅也没关系,可以选择价格较低的区域购房和居住,只要这些区域可居住(有配套)、可工作(有产业),即使居民不在这些区域工作,也应该有高效率的通勤。但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