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人的城市化”走向“城市的人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10:34:41  


  中评社北京2月19日讯/“芒福德说:‘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如果说‘人的城市化’是其初级阶段,那么,‘城市的人化’则是其有待达到的高级阶段。如果没有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我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是一个绝望的历程,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适逢互联网的大发展……互联网不仅会重新缔造城市生活,尤其是会构筑成当下的个体化进程中亟需的新型的社群网络,一切改变与救赎的可能性都孕育其中……”时代周报日前登载特约评论员韩十洲的文章《从“人的城市化”走向“城市的人化”》如是说。详论如下:

  因为春节的往返流动,“大城市与小城市”再度成为流行话题。我们看到,言论的基本基调是,把小城市“拉黑”,给大城市“点赞”。

  当然,大城市似乎很精彩,但也很无奈,不然就不会有“逃离北上广”。尽管如今“逃回北上广”上了媒体“头条”,但这真的不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吗?

  当在说“大城市”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关于大城市与小城市的讨论中,最为醒目的话语是“大城市靠能力,小城市靠关系”。这的确是道出了生活的部分真相,却并未触及事实上更为深切的理由。我们顺藤摸瓜,或许可以延伸到更为广阔丰富的维度和层次,进而或许还可以返回来救赎如此不堪的现实。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功能是“流播文化和教育人”,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他指出,大城市巨大和拥挤,但正是各种活动的中心使“各国和各族人民,第一次集合到一个合作和相互影响的共同领域中来。亨利•詹姆斯说的关于伦敦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与伦敦相匹配的其他大城市:那‘是人类生活最大的集中,是世界的最完全的缩影。这里比任何别的地方更能代表和体现人类。’”

  一般来说,小城市或者小地方来的年轻人都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本能的渴望,正如人皆有之的那颗“环游世界的心”。这是一种天生的人类感和对自由的向往,想要认知世界,结缘朋友,这亦是“娜拉”形象的深刻隐喻。无疑,正如芒福德所说,大城市是一个实现此类梦想的好地方,城市即文明的聚汇,承载着文明的变迁,激发着文明的盼望。但是,反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却是一种狂飙突进地切断与历史、与文明的有机联系的暴发户进路,一场唯GDP是举的物质主义的竞赛。

  在“全国一盘棋”、政令一统的行政意志主导下,中国的城市化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土木工程而不是人心工程的意义上,只是停留在经济机器而不是文化复兴的意义上,城市的样貌千篇一律,人心的格调浮躁粗鄙。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开始时髦起了“××精神”之类的新一轮“假大空”,形象工程和豪言壮语撑不起一座真正的城市,不可能让一个城市变得“有文化”,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那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衡量,“大城市”和“小城市”到底在争什么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