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智库:王英津续论“中华民国”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6-03-02 00:18:22  


 
  (三)民进党:“推翻+接受”的无奈

  在1987年“解严”之前,民进党的主要政治诉求是民主,其重点反对的是国民党政权的威权统治,而非“中华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民进党的政治诉求开始发生变化,由“民主诉求”转向“主权诉求”(即追求“独立建国”)。至此,民进党对“中华民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主张推翻“中华民国”,以建立“台湾共和国”。以1991年10月民进党“全代会”通过“台独党纲”为标志,民进党开始诉求“独立建国”,②其具体路径就是要将台湾从“中华民国”分裂出去,这自然就决定了民进党不会承认“中华民国”。“台独党纲”内含的激进“台独”主张,增加了台湾选民的顾虑,影响了民进党的支持率,导致民进党在接下来的多次选举中屡屡失败,无法有新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以施明德、许信良等为首的民进党中央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于1999年出台了“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式承认台湾现行政治体制即“中华民国”,使得民进党完成了一次由推翻“中华民国”到接受“中华民国”的转型。根据该决议文,“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目前国号为中华民国”。这一表述表明,“中华民国”只是“目前国号”,最终目标仍是“台湾共和国”。可以说,民进党接受“中华民国”是迫于政党选举的无奈,故其总是回避“中华民国”,经常以“台湾”偷换“中华民国”的概念,实施“去中华民国”的变相“台独”政策。③2007年,在“台独”激进派党主席游锡堃的主导下,民进党通过了“正常国家决议文”,该决议文的主要诉求是“正名”、“制宪”,落实“法理台独”。所谓“正名”、“制宪”就是废除“中华民国宪法”,重新制定“台湾共和国宪法”,并将“国号”由“中华民国”修改为“台湾共和国”。此决议文为三个“台独”文件中最极端的一个,但随着陈水扁主政时期的结束,该决议文基本上失去了政治市场。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民进党政治立场和态度经历了由“反对威权”到“反对中华民国”的转变,这一变化的动因是其政治诉求发生了变化,即由当初的“民主诉求”转向了后来的“主权诉求”。未来民进党对“中华民国”的态度是否会由“暂时接受”走向“永久接受”,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就目前岛内的政治生态来预测,这种可能性较大。但是,即便将来民进党接受“中华民国”,其主张的疆界范围也仅及台澎金马地区。总而言之,对于民进党而言,“中华民国”只具有工具性、手段性意义,而不具有目的性意义,其旨在“借壳上市”,即借“中华民国”之名,达到台湾“事实独立”之实。所以,民进党对“中华民国”持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为追求“台湾共和国”而不承认“中华民国”,另一方面又借“中华民国”之名达到“事实台独”之目的。

  通过上述(一)至(三)的分析,不难发现,两岸三方对“中华民国”的口头宣示与实际作法间均存在自我矛盾或冲突之处,三方均按照政治化、工具性的手法来对待和处理“中华民国”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