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改革开放30年:可乐叩门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7:26  


 
  一夜之间,所有可口可乐都从商店的柜台里撤下来了。可口可乐公司的业务一下子陷入了停顿。

  无奈之下,可口可乐公司只好找合作者中粮公司帮忙。当时中粮直接负责协调此事的是糖酒杂品处。先是糖酒杂品处处长陈光给《新观察》写文章反驳,但杂志拒绝发表。他又写报告到外经贸部,部里表示爱莫能助。而后副处长刘昌玺提议,以“人民来信”的形式直接向中央领导反映。他把想法告诉中粮公司主管糖酒杂品处的副总经理朱晋昌,朱说:“你敢写,我就敢签名。”信写好,两人共同签名。

  信中说,北京生产的可口可乐有96%是国产原材料,可口可乐公司供应的浓缩液只占成本的4%。北京内销的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花国家一分外汇,而且通过旅游饭店,还为国家赚回大量外汇。将剩余部分投放市场,一方面丰富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工厂可以获得可观利润。

  这封信通过陈慕华送到了副总理万里的手上。陈慕华向万里汇报了北京可口可乐生产销售情况,希望中央批准内销,万里当即同意。陈慕华将万里的意见批在刘昌玺的信上,退回中粮。

  可是,当中粮把万里的意见告诉外经贸部时,部里表示,停止内销是根据中央领导文字批示,要恢复内销,最好也有中央领导批示的正式档。部领导责成中粮糖酒杂品处代部里拟稿向国务院请示。刘昌玺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在报告上批了两个字:同意。

  一番风波过后,可口可乐终于重新恢复了内销。不过,此后的可口可乐“学乖了”,只是暗暗地卖,再不大肆宣传了。

  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成立

  1984年,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五年的可口可乐再一次成为了美国媒体笔下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物——《时代周刊》刊登了一期封面:“China’s New Face(中国的新面貌)”,一个衣着普通的中国人站在万里长城的背景下,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直白地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生活的景象。

  这一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推出了雪碧及芬达产品。1985年,首家合资瓶装厂在珠海投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终于,可口可乐在1986年开始了与上海方面的谈判,在上海建厂的愿望将要变成现实。不过,这次可口可乐想建的厂子却和前几家不同——不是单纯的灌装厂,而是浓缩汁的生产厂。

  由于浓缩汁的配方一直保密,美方要求这个厂由可口可乐独资。但在当时,中国尚没有外资独资的先例,政策上也并不允许。后来,中方代表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先由可口可乐建两个厂——一个浓缩汁厂,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白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子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中美两方各控股50%,组成一个合作企业。

  美方听后欣然应允。而这个直到1988年才建成的厂子,是我国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

  通过一道道复杂的手续,浓缩汁厂终于建起来了。不过,直到今天卢炳松也搞不明白,明明是在上海生产的浓缩汁,为什么要算进口?当时,可口可乐要提前半年申请配额,先后盖48个图章,才能把浓缩汁从浓缩汁厂运到隔壁的汽水厂。

  经过一次又一次艰辛努力,可口可乐终于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1986年,上海厂兴建投产;1987年,南宁及大连厂投产;1988年,首家可口可乐浓缩液厂在上海投产;1989年,南京及杭州厂投产;1990年,天津厂投产;1991年,海南厂投产……

  可口可乐的汽水厂以每年一家的速度稳步提升,在建厂过程中受到的争议也越来越少,中国人不再把这种略带药味的东西当作“美国象征”了。在可口可乐一路走来的历程中,正折射了国人逐渐开放的心态变化历程。

  卢炳松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历程,而且,国人的开放程度远比他想像中的更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