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降低价格 让文化“硕鼠”无仓可藏

http://www.CRNTT.com   2009-09-01 11:59:18  


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更加有利于中华文化发挥影响。
  中评社北京9月1日讯/《人民日报》今天登出刘琼的文章“文化产品的价格能不能低些”。作者表示:“对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应扼住那些借助流通和管理故意提高成本者的咽喉,让文化‘硕鼠’无仓可藏”。文章内容如下:  

  本报刚刚揭晓的“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千人问卷调查”显示,61.4%的受访者认为,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期待是“电影票、演出票、书价等再低一些”。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不可谓不重视,财政投入的逐年大幅增加,文化场馆的建设,文化产品的产出都今非昔比。然而,人们也看到:文化消费的门槛还没有明显降下来。

  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原因,是文化产品生产成本的飞涨。物价整体上扬,创作成本、宣传运作成本、演出展览成本等成倍增加;文化生产和演出普遍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够结实,单位成本高……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涨价很多时候实属无奈。

  如果说成本因素是客观原因的话,那么另外一些导致文化消费昂贵的原因,比如,生产流通环节壅塞,中间成本高;文化产品价格体系不规范,部分产品定价高。这些则是可以幷且应该加以矫正和改变的。

  降低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政府对雏形孵育中的文化产业进行倾斜性支持。这一点,是“硬环境”,不久前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有考量。

  问题是,降低流通和管理成本,规范文化产品的价格体系,仍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过于强调“硬环境”不利不足,片面吁求财政的投入补贴,随意地衍生环节,提高政府买单的成本,这是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客观存在的一个不健康的倾向,却长期以来被“潜规则”式的默认。

  这样的结果便是,政府花了很多钱,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文化消费市场畸形发展,获益的是少部分中介和有特殊背景的企业。对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首先要扼住那些借助流通和管理故意提高成本者的咽喉,让这些文化“硕鼠”无仓可藏。

  此外,不得不问的是,在当前“文化消费过于昂贵”的背景下,动辄几百元几千元的演出票价,是谁在买单?为谁在买单?有多少平民百姓在这样一个价格体系下能够走进剧场,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

  以文化之,惠及千古。正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上,政府才作出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高度上,国务院才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而文化消费的高门槛则在提醒我们,良好的愿景变为生活的现实,还需继续做出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