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雕塑《收租院》:在意识形态的洪流中颠簸

http://www.CRNTT.com   2011-03-18 13:37:07  


雕塑《收租院》作品之一
《收租院》全景图
  中评社北京3月18日讯/在时代语境的变迁中,《收租院》不断遭受从浪尖到谷底的两极评价。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还没有哪一件雕塑作品的接受历程像它这般富有传奇性。仅仅从这个角度,它也堪称20世纪政治艺术的里程碑。

  时代周报记者 喻盈 发自北京

  3月12日,周六。北京初春难得的煦暖天气,沙尘暴还在路上。免费对公众开放的炎黄艺术馆里,看展览的大多是退休的老人、放假的孩子。没有解说员,但正在展出的艺术品明晰易懂:一位老太太毫不迟疑地给自己学龄前的孙女讲解:“看见了吗,这就是地主!他收租,用的是大斗进小斗出!”而另一对老夫妇驻足良久,唉唉嗟叹,只为面前一座佝偻着脊背、拖动运粮车的小童雕像—这是始于3月8日的“再现《收租院》大型雕塑展”,炎黄艺术馆两层的展览厅第一次被同一件作品所充满,这件名为《收租院》、以解放前地主盘剥农民为题材的群雕,有103个人物像与道具,并且分为七幕故事,极具戏剧性,就像一部用雕塑构成的连环画,或无字的章回小说。

  “美术界的原子弹”—始创于1965年的《收租院》 ,在46年前诞生之时所获得的声誉与影响,足以用“爆炸性”来形容。而它1965年底首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盛况绝非今日可以想象。“每天将近一万人涌入展厅,累计共有300万人登记参观,七八个大使馆要求去他们国家展览。”主创者、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官乙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他还能清晰地记起,在1966年1月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有人在美术馆门口通宵排队,想要购买看《收租院》的门票,他们全身用厚棉被包裹,头顶塑料膜以防风雪,“票太紧俏了,每人限购两张!”这样的情形,今天大概只能在春运时的火车站看见。

  1979年中国第四届文代会上,《收租院》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优秀美术作品。

  然而自此以后,等待它的并非只有载入史册的荣光,而是直至今日也未平息的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这件“美术样板”作品身上难以忽略的“政治外衣”。在时代语境的变迁中,《收租院》不断遭受从浪尖到谷底的两极评价。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还没有哪一件雕塑作品的接受历程像它这般富有传奇性。仅仅从这个角度,它也堪称20世纪政治艺术的里程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