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萧功秦:温和改革与理性保守比什么都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1-07-27 14:22:49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提到“民粹主义”,关于它有各种不同层面的定义,你曾经说民粹主义是“乌合之众”。你对“民粹主义”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你觉得民粹主义在政治实践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萧功秦: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通俗地说,民粹主义就是“迎合大众口胃主义”,就是“广场公意决定政治主义”,无论是后共产主义国家的“颜色革命”,还是中东威权主义国家中发生的“茉莉花”革命,都具有民粹主义性质。前者通过一人一票的普选,后者通过广场暴力,来实行所谓“人民意志”,其结果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旧体制,但却难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与经济发展,往往会不同程度上形成“弱政府加弱社会”的“双弱”结构。

  只要缺乏公民社会的强大中间力量,发展中国家搞民主往往都会陷入这种民粹主义陷阱,其实对现代化转型十分不利。我决不是反对民主,作为经历过整个“文革”专制的那一代人,我对真正的民主比青年人更为渴望,但我十分担心民粹主义会在威权政治失败后成为大众的浪漫政治选择。

唱“红歌”:从市场回到广场?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唱“红歌”现象怎么看?

  萧功秦: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世俗化的过程中,整个民族面临信仰缺失与精神贫乏的状态,30多年来,自主的公民文化也没有得到很充分的发展。同时,当前中国社会存在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从“红色文化”中寻求精神文化资源,就成为重建民族精神共识的多种尝试选择之一,在这个意义上, 对“唱红”可以抱一种同情理解的态度。

  但这里要警惕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红”既表征着千百万革命者的优秀传统,也与“文革”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政治实践紧密关联,优良的革命传统与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思潮”共享了“红”这个概念符号,因此,笼统地提倡“唱红”可能为反对改革而怀念“文革”的人提供一个合法的舞台资源。一旦发生社会经济危机,极左的反改革派可能会以“文革”的红色造反文化来煽动对改革不满的人们,形成反改革的左的复辟势力。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是否可能对“极左思潮”和“革命传统”共享的“红”予以解析、剥离?

  萧功秦:难点就在这里,事实上很难对二者清晰剥离。

  你可以想象一下“文革”时期,人们唱着“红歌”,拿着“红宝书”,喊着“造反有理”,上街打倒“走资派”的历史情景。事实上,目前中国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民众,由于在转型过程中利益受损,对改革开放的消极方面感到失望,面对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现实,往往产生对“文革”的浪漫怀念,这种真实而单纯的想法,经过“唱红”的熏染,极易被反对改革的“极左势力”利用,形成“极左派”与民粹主义的合流,其后果就更为严重。

  邓小平的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文革”结束后把群众从激情的广场请到理性的市场,使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处在低度状态,利于社会稳定,一心一意发展经济,这种政治恬淡主义(political apathy)是有利于现代化的。

  我曾经说过,邓小平把老百姓从广场请到市场花了30年,“唱红”一旦成为运动,把老百姓从市场动员到广场,只须几天工夫。

  还是邓小平明白,早就预见了中国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告诫。

  来源:2011年07月26日11:23瞭望东方周刊 牛二波 

  (本文略有删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