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欧美危机下的经济转型之策

http://www.CRNTT.com   2011-10-10 08:24:04  


 
  投资消费失衡之因

  要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必须在降低储蓄率方面多做努力,而不是直接从投资或消费入手。

  问:中国的内需长期以投资为主、消费增长乏力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进行调整?

  迟福林:现在居民对于服务业的需求正在全面快速增长。之所以居民的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主要是因为服务业不能适应人们不断提高和增长的消费需求。为什么很多人选择送孩子到国外去读书呢?如果我们有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人们何苦舍近求远呢?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是服务业的基本主体。目前中国的实际城市化率还比较低,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政策体制的障碍,融资难是现阶段困扰中小企业的突出问题。

  要把总量扩张型的增长,转为消费拉动型的增长,就要重新理顺中央地方关系,扭转地方政府搞重化工业投资、做大GDP的局面。同时要贯彻“民富优先”的理念。目前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成倍的快于GDP增速,GDP的增长又长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这表明国家的生产能力快于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此情况下再去刺激消费就很困难。此外,地方政府用行政权力控制了土地、资金资源配置,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转变,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文贯中:由于中国的利率没有市场化,资金的成本比较便宜,而贷款的大部分为国营企业和政府部门所获得。同时,地方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财政,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过度投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模式,一是要在土地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二是逐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让利率真实的反映资金的成本,减少各种软约束。

  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民工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按照今年人口普查的统计,虽然目前全国的城市化率将近50%,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把2亿多暂时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也算为城市居民了。但这2亿多农民工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在城市里定居,主要原因还并不是户籍的问题,而是房价的问题。他们的生存模式就是在城市拼命地打工攒钱,之后回到老家去盖房子、结婚生子。他们既然无法成为城市居民,也就不会沿袭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而是尽量省钱,寄回老家,对内需的提升影响不大。由于农村人口加上这2亿农民工仍占人口的大部分,如果解决不了他们的城市化和市民化问题,扩大内需就会成为空谈。

  屈宏斌:以投资为主还是以消费为主,对此应有一个现实的认知。首先,投资为主是后危机时代出台的政策,主要是以财政支出的形式,而财政支出中的4万亿主要目标又是基建,这导致投资相对消费增长得更快;而且从纯粹的比例来说,投资的比例还在加大,消费的比例还在减少。

  简单地看,未来的结构调整应把投资降低一点,消费增加一点,但这种调整必须以储蓄率逐步下降为前提,在此之前,中国的高投资仍是必要的。在高储蓄率背景下,倘若国内投资不充分,必然使得一部分国内储蓄不得不流向海外,而在目前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海外投资又主要是以外汇储备的方式来表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下降首先要求储蓄率下降,否则一味地降投资,也是不理想的。

  过去的政策并没有使储蓄率出现明显下降,储蓄率下降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趋势,对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去解决,短期内很难看到比较根本的、明显的减少过程。

  所以,要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必须在降低储蓄率方面多做努力,而不是直接从投资或消费入手。这方面是有一定空间的,如政府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在教育医疗、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步子再大一些,投入的资源再多一些,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老百姓不敢花钱的问题。

  另外,现有政府支出结构中,基础设施方面投资过多,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公共产品投入欠缺,如果政府支出结构能够改进,储蓄率的降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