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特色发票中的文化密码

http://www.CRNTT.com   2013-05-23 11:03:45  


 
  当然,在中国,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在买东西的时候要发票。比如,你在街头的摊贩上买了一些青菜,就没有发票可言,你也不会要发票。即使你在大型商场里购物,买完了东西,你手中有了一个购物小票,但你可能也不愿意去开一张发票,因为你怕麻烦——开发票的窗口离购物结账的地方很远,而且窗口少,工作时间短,碰到人多的时候还得排队;也许等到你去开发票的时候,开发票的人告诉你发票开完了,改天再来开吧,或者他干脆说他们那里没有发票。

  或者,你在消费结束后结账时想要发票,服务员告诉你,“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赠送一瓶饮料”。于是,你“要饮料”。也许,你在要发票时,服务人员告诉你,“如果你要发票,我就多收你的费用”,或者“如果要发票,要多收5至7个百分点的税费”,你可能稍微生气一下就不再要发票了。

  在以谋取最大化经济利益占压倒性历史潮流的今天,“发票”这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凭证,承担着更多的利益分配功能和利益兑现功能。但是,为了利益,民众对发票的使用也走入了很多误区,一些人拿着真假不辨、东拼西凑的发票去报销,看似得到了现实的利益,实际上是突破了规则、伦理的底线,营造了一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文化氛围。

  从人性本善的角度看,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使用“以假乱真”的发票,可能会经历如下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开始拒绝——经济利诱、特殊压力、监督机制不健全——意志动摇——被迫接受——习惯性接受——形成文化。

  从人性本恶的角度看,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使用“以假乱真”的发票,可能会经历如下的心理变化过程:趋利避害——追求一切可能的利益——成本、风险、收益评估——收益大于成本、风险——理性使用——形成文化。

  可怕的是,这两种心理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发票使用文化,已经合二为一了,并且汇聚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文化潮流——各种来路的发票成了“资源有效配置”的便利手段。

  这种文化潮流的危害是什么?除了那些能看得到的违法乱纪行为,如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利用“以假乱真”的发票以身试法,贪污、行贿、挪用公款、私自发放福利,扰乱财经、法治秩序,失去其公信力以外,还有日常生活中数量庞大的看似微小的“犯规”、“犯错”行为,更能腐蚀民众的财经、法治、纳税人意识,阻碍一个健康公民社会的形成。恰恰是这些微小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促成一种非健康的文化潮流。

  当一个人在正规商场购买完商品后,不索取发票,或者为了一瓶饮料,就不要发票了,他其实是在漠视自己的纳税人权利,说得严重点,他是在违法,即没有按照正常的法规程序完成一次市场交易,他的弃权行为为商场逃税创造了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起码的纳税人意识,不尊重税收法规,没有现代法治意识,那么当他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又如何得到有效的保护呢?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纳税人意识和保护纳税人的制度,是制衡强权政府和非法企业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人的民主地位想要实现,那是异想天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