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云:误认知的困境与中日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3-05-30 09:49:20  


 
  与此同时,认知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的预设认知以及由此采取的一些措施,会被对方当成重要信号来解读并构成对方认知的重要材料,同样的逻辑一方的误认知以及相应的信号会对对方误认知生成的产生“哺育”作用,反过来后者的误认知和信号再次反馈到前者,造成误认知和相应信号的升级,以此类推误认知的“相互哺育”(mutual feeding)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最终让双方的互疑成为常态极大地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

  笔者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为“误认知的困境”(dilemma of misperception),可以看到上述的“误认知的困境”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认知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时候敌人事实上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而不一定本身就存在。

  在中日双方关系紧张的今天,冷静地看待对方很不容易,但是双方的认知直接会影响到决策并且带来重大的结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双方都有必要冷静地思考对于对方的认知是否比较符合实际或者比较正确,有没有出现“哈哈镜现象”。上述的逻辑框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用的理性思考的工具。

日本是否已经全面右倾化

  当下,从日本来说对华认知的关键,在于判定中国是不是已经放弃了韬光养晦走上了地区扩张道路,从中国来说对日认知的关键,在于判定日本是不是已经全面右倾化走向军国主义复辟道路。本文侧重分析中国对日认知,日本对华认知的另文探讨。

  如果中国判定日本整体已经全面右倾,很自然可能产生以下的结果。首先在对日外交努力上产生消极情绪;第二可能无意识地寻找证明这个判断的证据(在当前似乎很容易),第三制定对应日本全面右倾化的反制政策。而中国的反制日本措施会作为强有的信号反馈给日本,帮助哺育和加强中国推行“强硬外交”的那部分日本对华认知,为了对应中国的“压力”,日本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反制措施,这样双方的互信越来越少,互疑越来越多,认知困境的螺旋式上升加大了双方冲突的概率,事实上双方最初希望通过自助努力获得安全的结果却正好相反,即安全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他国的负面认知的判断必须非常谨慎,因为如果这个判断是误认知将会带来几何式增加的相互敌意。笔者认为目前判断日本社会已经全面右倾证据并不充分。

  首先,我们要冷静和严格区分日本部分政治家的右倾化(甚至右翼)和日本民众的普遍右倾化,两者会互为影响,但不能把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毫无疑问安倍内阁的右倾色彩浓重,这是不是等于日本政坛全面保守是另外一回事。尽管中日关系在民主党执政时期跌入低谷,但是冷静地回想民主党在历史问题上的处理是相当出色的,首相和几乎所有内阁成员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在对吞并韩国慰安妇问题上表示了诚恳的道歉,如果没有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在民主党执政期间本来可能有大发展,这就说明至少日本政坛不是铁板一块。即将举行的参议院选举执政联盟的公明党,就不愿意同自民党共同发表执政宣言也是一个证明。而用部分政客的言行来判定整个社会是不是右倾就更需要谨慎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