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余英时:提倡把儒家当意识形态是再次糟蹋传统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23 14:44:19 |
70多年过去,我们依然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取的成分”系统地编制起来,反而像鲁迅笔下的阿Q连同当年的张之洞、梁漱溟一样,满足于“凭空辩论”。在新近出版的马国川编着《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中,被戴上“十贤”桂冠的余英时先生解释说:“我所谓‘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普世性文明。我从不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对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谓‘道’便是重视‘人’的道,群体和个人都同时能得到‘人’的待遇。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价值。” 同样被戴上“十贤”桂冠的茅于轼先生,在访谈录《自由的扩大与中国改革30年》中说:“事实上,儒家思想中蕴含着宽容合作的现代文明观念。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每个人遵守严格的权利界限,这是避免社会冲突和发展市场关系的重要条件。对待坏人坏事,孔子认为正确的态度是‘以直报怨’,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解决利益冲突时应有的宽容和坚持原则的态度。孔子崇尚‘礼’、倡导‘仁者爱人’,这正是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友爱互助的社会环境的根本要求。” 作为“十贤”之一的袁伟时先生,虽然没有在该书中谈到“己所不欲”,他在《文化与中国转型》一书的《中国文化的冷思考2007年8月11日在长江商学院的报告》中,另有这样一段话:“还有其他好的东西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西方的基督教里面类似的东西很多。要强调中国的特性,就要证明西方没有这些东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逻辑不周延 为三位前辈贤士异口同声加以肯定的“己所不欲”,出自孔子语录《论语.卫灵公》。被后世儒生奉为儒教教主的孔子,面对子贡的询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给出了这样的经典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样的宽恕仁爱,应该是所有个人奉行一辈子的最高行为准则。 但是,这样一个否定性的逻辑命题并不周延,也不完整。旧时的皇帝于是将其置换为另一个肯定性的逻辑命题或者说是逻辑陷阱,即“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意思就是:仁慈博爱的专制皇帝想要像疼爱溺爱自己的儿女那样,关心爱护普天之下的臣民百姓,臣民百姓就必须接受甚至忍受这样的疼爱溺爱。假如专制皇帝的这种单边片面的权力欲望遭到臣民百姓的拒绝反抗,专制皇帝就可以把所有的诅咒惩罚施加在这些臣民百姓身上。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