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受灾民众怎不一早搬离鲁甸震区?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05 11:03:08 |
后天问题:水电、矿产等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让自然环境更脆弱 震后,鲁甸的堰塞湖问题被反覆担心着。地震引发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河段一处山体滑坡,造成堰塞湖。红石岩是一座建设了12年的水电站。2012年,《证券时报》做过一个报道,“半山腰上的机耕路让人十分揪心,一旁是悬崖上仿佛随时会塌下来的石头,一旁是呼啸奔流的牛栏江,还要穿过深深的山洞。险峻的地势不仅展示了新建电站的艰辛,也仿佛在警示着风险的无处不在。” 不只是小水电,还有矿产。鲁甸是个矿产资源很丰富的地方,但是也容易发生滥开滥采。对此,一段官方的说辞是,“无序开山采石、采砂造成水土流失、岩层裸露;冶金业的发展,对空气形成污染诱发酸雨破坏植被……” 其实,何止是鲁甸。这几年在川滇二地的地震中,地震后严重的地质灾害往往让人提心吊胆,而这其中少不了人为因素。这存在着一个死循环困境:一方面,这些山区的经济条件差,而水力、矿产资源就是改善生活的资本,可另一方面,无序的掠夺式开采,又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让人们陷入窘境。结果就是自然环境遭遇到毁灭性破坏,要修复很难。 因此,难怪鲁甸一份官方报告称,此地“石漠化”严重,一些地方看天吃饭 所谓“石漠化”指的是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而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的地区很容易就发生自然灾害。2010年,鲁甸发改局一篇名为《鲁甸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考》的文中,官方的数据是当地石漠化面积197.1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1487.00平方公里的13.26%。而本次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就是“重度石漠化”的代表。文中写道,由于石漠化不断扩展和加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致使生态失调,气候变暖,一方面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向,另一方面暴雨、洪、旱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鲁甸县的经济发展。“石漠化”也严重地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切身经济利益,“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降雨量少,气温高,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水利化程度7%左右(全县水利化程度为18.3%),农业基本处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境地,粮食平均单产200公斤左右。乾旱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不少地方饮用水主要靠水窖解决。”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