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永贞逸事 | |
http://www.CRNTT.com 2014-12-06 10:12:01 |
而这其实就是魏晋以来直到初唐的情况,这也就是“封建”的实质所在,没有贵族权力的保障与保持,也就谈不上封建。 初唐的时候,皇帝的权力有时并不比郡望大姓更大,以至于皇帝希望与贵族郡望联姻,也常被拒绝,而初唐所实行的,便是皇权与贵族郡望的联合执政,表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皇帝要依靠“三省”施政。三省,理论上说是以4个宰相(左右仆射、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首组成的“贵族院”构成。 唐在晋祠起兵问鼎天下,晋祠太宗诏令碑前有一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里说的是:马上固然能够得天下,而治天下却要靠掌握着文章大权的贵族集团。 但唐代的经济发展是很快的,随着帝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度支、盐铁、屯田、马政等治国理政的专门化知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开始逐渐压倒了治经和律令。这样,一批来自基层,特别是经济发展很快的苏吴地方的官员,便开始运用他们的经济知识,挑战朝廷里掌握着经书和律令的贵族集团。 公元805年,技术官僚在中央的代言人,团结起来向着贵族把持的“三省”展开攻击,这就是历史上的“永贞革新”。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即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和程异。 “永贞革新”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或者这场改革大戏的第一场矛盾冲突,就是王叔文闯“宰相会食”这件事。 王叔文,“永贞革新”的领袖,当时任度支、盐铁转运副使、翰林学士,负责帝国的财政工作,而他的改革盟友韦执谊,时任尚书左丞、同平章事,是执掌尚书省的宰相之一。唐制,宰相高居百官之上,地位身份与朝廷官员有天壤之别,其中就包括,宰相吃饭的地方在中书省,宰相吃饭的时候,朝廷官员是不能进入的。而朝廷官员议事的地方叫作“阁”,那地方也是宰相不能去的,如果跑错了地方,那就是乱了身份,也乱了王法。 某日,王叔文有急事找韦执谊商量汇报,就犯了这个大忌。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曰: 贾耽以王叔文党用事,心恶之,称疾不出,屡乞骸骨。丁酉,诸宰相会食中书。故事,宰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叔文至中书,欲与执谊计事,令直省通之,直省以旧事告,叔文怒,叱直省。直省惧,入白。执谊逡巡惭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阁良语久。杜佑、高郢、郑珣瑜皆停箸以待,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公已与之同食阁中矣。”郢、佑心知不可,畏叔文、执谊,莫敢出言。独珣瑜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益无所顾忌,远近大惧。 王叔文吃饭跑错了门,韦执谊开会跑错了地方,这犯了大忌,所谓大忌,就是犯了宰相制度的忌讳。而技术官僚集团与宰相制度之间的矛盾,就此变得不可调和了。 自宋代以来,宰相被虚位,贵族制度被最终消灭,而要寻找它的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因此,我们说,中国面向近代的第一场政治改革,就是“永贞革新”,因为它的目标,就是要打倒贵族的集权。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4-11-27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