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家人眼中的胡适 | |
http://www.CRNTT.com 2010-06-08 11:36:51 |
在胡适家人看来,虽然先生秉性温和,从不在人面前假以颜色,“他嫌恶暴力,不赞成罢工、罢课,更反对用武力镇压,总希望一切问题能循和平途径解决”,却又认为一个人要坚持说真话,即便崇尚自由,“却不以妨害他人为原则”,这就是胡适先生晚年所提倡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一个观念缘起。因为他始终相信“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但同时,胡适又认为“人人都有说话的自由,个个皆是平等之身,王公贵胄固我友,贩夫走卒亦我友”,从胡适先生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确是一位“言行一致”的人物。 不过,胡适晚年在台湾主长“中研院”,也并非事事如意。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院方行政工作上,“特别是推行国家长期发展科学计划”,本人则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只能写些散篇文章,再也没有充分时间投入大著作中”。对胡适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憾事,虽然“中研院”院长一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官员”,但面对繁多的行政工作却耗尽了胡适先生晚年的时光,这从他人的回忆文章中亦尽可知道,而事实上,胡适先生可能亦并非是一个十分称职的院长(至少在行政能力上不如朱家骅),许多麻烦琐事,后来干脆就不予过问,如近史所郭廷以争取来的一大笔“福特基金”,胡适当时就“表示不愿介入,近史所自己管理即可……”(参见《走过忧患的岁月》,“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初版,页101)。 胡适家人说胡适平生有三大喜好:读书,写作、交友,这一概括无不道理,我们从胡适日记中即可得到确认。胡适先生的藏书颇丰,这是他留下的一笔精神遗产。有一年,好友查良钊陪同熊希龄遗孀毛彦文女士往南港参观先生的书房,胡适指著书架,幽默地对他们说,我的太太以前对人家说:适之造的房子,给活人住的少,给死人住的多。这些书,都是死人遗留下来的东西……然而,“就在这些死人中,他埋头整理国故,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都是好材料”。胡适一生清廉,身无长物,除了这些藏书之外,可说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但“他的书籍、他的朋友、他的著作,都是巨大财富,天下立言者众,得人心者寡,若说他生平最大成就,恐怕该是‘广结人缘’了”。尽管世事多变,“他这条路走得很漫长,很辛苦”,却始终能有良好的人缘交往,与其说这由于他的温和秉性,还不如说是他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正因为如此,当“一切知遇、曲解、绚烂、沧桑都成过去”,惟“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在朋友们的记忆中一直流传至今。 (2010年06月06日07:40南方网 作者:范泓,文史学者)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