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 |
中评论坛:蔡英文如何面对新情势?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20 00:10:44 |
林浊水:在两岸问题上蔡认同立场不变政策可调整 我认为蔡英文主席未来在两岸问题上的挑战,大体上会比苏贞昌小很多。理由有几个:第一,是谢长廷帮忙的,因为谢长廷的两岸主张,是民进党中相当非主流的主张,但是他超级坚持、锲而不舍,奋战了两年,逼使苏贞昌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党中央先成立了中国事务委员会,又增加了一个华山会议。中国事务委员会是苏贞昌原来答应谢长廷的,但是后来的华山会议是被逼出来应付谢的。 在举行这么多场华山会议中,波涛汹涌,谢除了在开会中发言外,他也跑大陆、跑香港,以实际行动营造外部声势,甚至跑国际,各大专院校也绕了一圈。民进党“总统”候选人的选举动作,他大概都做到了。因为谢这么认真,所以中国事务委员会与华山会议就不能打马虎眼,只好认真办。但结果很有趣,原来在谢的想法中,认为苏蔡在两岸政策上有相当的差距,所以他希望蔡与他合作、对抗苏。但是,经过谢努力冲刺以后,我认为造成一个效果:逼得整个党必须非常认真面对两岸问题。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很认真,但是对党务真正关心的人就非得要认真不可。我看“立委”很不认真,为什么呢?在一开始要开会时,民进党“立委”说话很大声,说没有参与两岸、没有广开言路;结果华山会议一开始,“立委”来了,出席两次之后就不来了。不来也不晓得为什么,我听了半天也记不得他们讲什么。所以大家都说两岸政策很重要,要认真来讨论,但是讲要认真讨论的那些人后来都缺席。但是中央党部不能等闲视之,所以中国事务部就只能认真办,找了很多学者、专家、各路人马,华山会议不但开会,也开始真正面对两岸政策的争论。 这也是民进党第一次认真把所有涉及两岸关系的议题,包括主权、两岸和平、两岸经贸、分配问题,以及民主自由价值等层次的问题,一一进行讨论,为做民调。结果产生了苏贞昌与蔡英文在两岸议题上强烈的整合作用。 最后华山会议的结论,舆论好像没有很重视;谢长廷也将其说得一文不值,拒绝承认,认为没有价值,只能是“纪录”。后来蔡英文打圆场说,如果谢不接受“结论”,用“纪录”也太奇怪,建议改用“纪要”,以“要”为名,就有价值判断。所以,这等于蔡英文相当高度肯定最后做出的结论。大家可以观察,有了共识之后,苏蔡在两岸问题上的讲话就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 基本上,关于华山会议结论,大家最该注意的是把两岸议题区分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价值与立场或者“国家”定位议题;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政策。依据详密的民调,民进党发现在第一个层次问题是民进党的强项,得到高度支持;第二个层次是民进党弱项,输给国民党--虽然输不多。最后一日,中国事务委员会开会,中国事务部幕僚大胆公布了一项民调结果:社会对民进党最有意见的就是“逢中必反”。他们怎么敢大胆承认?因为在价值与立场上,根据各种民调,民进党可以不用调整;既然价值与立场不必调整,所以坦然承认政策要修改。 大家以为因为“逢中必反”,所以民进党整个两岸政策都要重头来,错了!相反的,因为有稳固的价值立场立足点,所以只需要在具体政策上调整。在此情况下,主席苏贞昌推出此结论,蔡英文除了把“纪录”改成“纪要”之外,她还说,民进党的基本立场是民进党最大的筹码。筹码是资产的意思,这与谢长廷的讲法完全背道而驰。谢长廷开会时,他带几个学者进去,从头到尾要强调的观念就是,民进党的两岸立场是罩门,必须调整;结果蔡认为是资产。 换句话说,谢长廷努力奋斗了半天,促成了民进党进一步对两岸政策的彻底研究与对民意的瞭解;最后造成了苏蔡两人的整合。 因此,不管是蔡英文或是苏贞昌当主席,民进党争议最大的两岸问题,战略大方向都已经砥定,只有战术上的具体政策留待开发。这是蔡担任主席后所面临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说,在两岸问题上,民进党在价值与立场上已经确认,没有挑战与否的问题。如果有挑战,就是具体政策方面。一方面是民众对“逢中必反”有意见,另一方面太阳花学运,又强烈表现出对中国大陆的防范,这两个现象中间,如何整合出一个可行的政策,是民进党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是在政策上,不是立场,更不是价值问题。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