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 如何供应?

http://www.CRNTT.com   2020-01-21 00:18:08  


 
  接下来的问题是公共产品的主体是谁? 一般而言,就国家而言,公共产品的供体一定是政府。政府拥有支付公共产品的义务、实力和许可权。然而,中国面临的困境是,两岸三地的法律体系不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领全中国的实体政权,这样两岸三地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分别由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政府机构担任。它们分别支付各自的公共产品。大陆近年因为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产生更多的国际使命感,对公共产品支付的范围和种类不断地扩大,不仅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且为国际社会尤其是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供应公共产品。中国外交官在联合国宣布,"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中国几乎以成本价或赔本买卖为沿线国家修建大量的基础设施。中国也为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供应他们学习。

  在文化领域,中国提供的影响力最大的公共产品就是在海外创办了大量的孔子学院,这本来是一件善事,对于构建文化中国的认同作用巨大。一方面,中国通过汉办和侨办为海外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便利条件,包括编写教材、提供师资和举办活动等。无论是孔院还是汉办或侨办,其共同的特点是推广汉语,扩大中国影响。这不仅得到海外华人的支持,也得到海外非华人族群的回应。

  然而,在寻求一个中国的认同上出现了歧义,对主权中国认知的分歧延伸到文化中国的认同上,造成两岸三地不仅仅在官方层面产生争论,民众之间也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这些不愉快发生在国际场合。例如前些年在欧洲发生的撕书事件。再有,海外中文教育本来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但在具体实践中,中国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产生竞争,使得他们所提供的文化公共产品产生了排他性,错失了在海外华人圈寻求文化中国认同的机会。目前主权中国英雄可以用武的空间很小,而且比较刚性和伤情。文化中国认同的活动空间则很大。实际上很多事情可分成两个层面处理,不要把主权中国和文化中国混淆,在保留各自的分歧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共识,从而化解各种矛盾和分歧。

  四、文化公共产品的供应建议

  首先应该加深对一个中国内涵的理解,区分主权中国与文化中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认识到,在主权中国之上存在一个更大架构的文化中国,其存在的历史长度与地理跨度远远超过主权中国,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和灵活性,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血与火的燃烧中一次又一次的涅盘重生。重生后的中国文化不仅延续了汉文化的传统,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因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孔孟文化祇是里面的沧海一粟。在当今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中,我们一方面要遵从现有的国际游戏规则,坚守国家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另一方面也要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承认文化中国的认同在中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性,并对文化中国的建构赋予时代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统一中国的格局做大,不再局限于国家主权的一砖一瓦的争夺,而是发挥一种使命感:动员整个中华文化圈的炎黄子孙,也包括那些虽然没有中国国籍但认同文化中国的其他族群,全力以赴地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文明形态的地位,避免中国文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解构的后果。为此,两岸三地的各级政府要有使命感,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

  其次,大陆要主动扮演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主要供应者的角色。理由很充分,北京政府是国际承认的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同时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拥有丰富的人力和财富资源。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它没有理由不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公共产品。然而在高度行政化的大环境下,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公共产品的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需要具体执行部门超越本部门利益、超越商业利益。这里要总结当前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避免政出多头和部门竞争;防止个别部门把海外中国文化公共产品的供应变成本部门的自留地,造成公共产品消费出现严重排他性的现象。建议中央成立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具体名称另议)供应领导小组,协调所有相关部门利益,制订公共产品供应的战略规划,计算公共产品的成本与收益,确定公共产品供应的流程,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范围及其职责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