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施正锋:社运不是在野党的营养针

http://www.CRNTT.com   2009-02-04 11:33:17  


民进党还是将社会运动当作街头运动看待
  中评社香港2月4日讯/《中国时报》今天登出施正锋的文章,作者表示对民进党将今年定为“社会运动年”“不禁担忧起来。一来,民进党还是将社会运动当作街头运动看待,而非以非体制的方式来从事社会改造;二来,近年来社运团体惨澹经营,政党又要将社运当作酝酿政治动力的工具。”他强调“社运不是在野党的营养针”。文章内容如下:
 
  在那遥远的时代,运动与议会是水火不容的两条路线;前者似乎是代表着奉献以及清高,后者则意味着享受,甚至于出卖原则。在这样的二元对立框架下,少年的写手对党外出身的公职人员发动惨烈的批斗,好像进入体制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 

  在民进党成立后,对于缺乏经济资源以及政治权力的在野党来说,社会运动团体对于弱势者的关心,正好可以提供不用本钱的正当性。不管是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寻求心灵慰藉的中产阶级,或是自我流放的海外留学生,初试啼声的社运,起码代表着社会良心的光环。 

  曾几何时,当模仿“打着红旗反红旗”的“进入体制反体制”琅琅上口,“鸡兔同笼”的龃龉逐渐消逝,政党就必须重新考虑社会运动团体的意义。当选举与社运不再相互排斥之际,打着运动经验的民进党候选人,也就是具有“运动性”,俨然是一种经过上人加持的纯正血统。 

  在人际关系疏离的都会地区,离乡背景的读书人面对茫茫人海,特别能感受到社运诉求的救赎。也因此,有很长的一段时期,会不会“作运动”,仿佛就是民进党甄补人才的最高道德标准。此时,街头冲撞就是社运的同义词。所谓的“剪刀理论”,基本上就是倚赖群众力量来抗衡国民党在议会的多数暴力。 

  既然社运成为进入政治场域的入场券,在野党有两种接触的途径。比较踏实的做法是由零开始,在既有绵密的“国家”组合主义控制下,想办法建立自己的滩头堡,或是派人前往打入;再不然,就是在现有的友好团体之内,寻觅有政治企图心的领导者,以不分区国大或是“立委”位置来拉拢。不管如何,社运沦为政党的外围组织,没有尊严可言。 

  因为“当家不闹事”的想法作祟,民进党执政以后,社运成为尴尬的负面记忆。 

  有些社运人士受邀进入政府,上焉者尝试着实践当年的理念,不过,多半被认为不识时务而仓皇下台;下焉者个人享受革命成果,与旧势力沆瀣一气,乐此不疲,甚至于嘲弄昔日的战友缺乏社会渗透力。对于绝大多数的社运参与者来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只能怪自己没有吸纳选票的能力。 

  民进党下台以来,支持者冷眼旁观,就是要看这些政治人物是否能反躬自省,包括政党的自我定位以及组织改造,尤其是如何走出派系倾轧的宿命。然而,当蔡英文主席豪气地将今年订为“社会运动年”,宣布设立“社会运动部”,只是宣示手段的调整,还是没有新气象。 

  新正年头,我们不禁担忧起来。一来,民进党还是将社会运动当作街头运动看待,而非以非体制的方式来从事社会改造;二来,近年来社运团体惨澹经营,政党又要将社运当作酝酿政治动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