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中国“后女性主义艺术”的意义政治 | |
http://www.CRNTT.com 2010-02-05 00:18:07 |
意义政治作为质疑身份,挑战规范的后女性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其作用正如中国女艺术家所说的那样,是为了“避免单一的模式化的女性主义识别论”的产生。④“其目标是通过转变性与性别的话语来改造权力结构。”⑤性与性别话语权力结构形成的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政治表达,都不能成为人性解放的终极目标。而性别文化价值观的多重的建树与多重选择,才能还原复杂而丰富的人性的本质。由女同性恋的同化主义(同性恋)向分离主义(多性恋)过度,是跨性别的文化多重表演与多重创造。表面看起来怪异、另类,因为,它包括了性身份非性化的体验与创造出的中国酷儿艺术。酷儿艺术作为人性主义下性身份多维度的创造与非常态一种表达,制造了性角色与非性角色多重的精神含义。 首先,性角色的双性气质文化建构了非常态的多维艺术空间,第一,来自于卡通艺术流行文化的借鉴,并将卡通艺术流行文化植入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设计,揭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政治文化的尴尬处境;第二,来自于摇滚艺术的流行文化的渗透,并制造出张狂、怪异的具有摇滚文化特质中国女艺术家非凡的艺术想象空间;第三,来自于人性想象的多重性别文化的实践,挑战的由异性恋契约建立起来的社会伦理,解构性别与性的两极分化的框架。 其次,非性角色的身份建构了艺术的多维空间,第一,来自于性别艺术的虐恋文化的想象,并通过质疑性器中心主义产生的性崇拜,打破男权话语中的性器霸权主义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第二,来自于行为艺术的镜像文化的表演,其中将沿用了几千年公厕的男女符号格式化,通过流动性的性别角色的表演,性别的跨越与超越终止了性身份单一类别的霸权统治。第三,来自于水墨艺术的酷儿文化的书写。中国女艺术家的艺术中角色的孤独,在于艺术媒介方式中国身份操守的坚持,在于艺术个体面貌原创性的制造,以抵制西方文化复制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欺行霸市下伪价值观的建立。此时,意义政治传达出的中国后女性主义的文化信息,是由政治、文化、经济三位一体非常态的融合所构成的酷中国的现代性。我们无法回避是现代性的欲望体的贪婪与腐败,而人性因素是这个文明冲突的轴心。人与政治、文化、经济的苟合构成了生长过程细胞分裂与增殖的社会基因工程。人是最小核心的社会载体。同时他让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的焦灼感。而性身份是核心的核心。无论是身体静态意义的性身份还是动态意义的性身份,流动性的意义政治让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们以在场的形而上的酷实践,打造出了前卫艺术的理念,并以其强烈的、异性的个人艺术的表达,将人性的复杂性还原,再现作为人的概念传达出的特定社会文化信息:冷酷、诡谲、怪异、温馨、平和……。 因此,意义政治的酷儿艺术在物欲消费主义文明堕落一次道德的凭吊之后,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性别文化秩序的重建与重组。 ①克里斯汀.艾斯特伯格《身份理论》见李银河编译的《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244页; ②南帆:《体育馆面的呼啸》,见《叩房感觉》,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258页; ③歌德学院大中国区总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自我保护的赤裸》——靳卫红的艺术和当代中国水墨画; ④江梅:《是依靠,是背离,是独自,也是一种对人的关系的探讨——靳卫红访谈》 ⑤露斯.高德曼:《那个怪异的酷儿是谁?》,见李银河编译的《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99页。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