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 | |
中评论坛:台湾青年眼中的两岸关系 | |
http://www.CRNTT.com 2011-06-18 00:33:34 |
看待两岸政治经济的未来发展,应该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张亚中老师提出的“一中三宪”理论,就类似未来的设计方案。而在处理未来问题之前,我们应先着眼当下、或从历史发展而出的两岸定位问题。简单来说,我认同符合一个中国原则的主权统一、治权分裂“不完全继承论”,包含两岸宪法都是一个中国宪法。这样的情况下,未来的安排就很值得大家集思广益。类似的,由张亚中教授及其领导的两岸统合学会主张之“一中三宪”,同样是在追求确定两岸同属“整个中国”、相互保证不分裂整个中国、两岸共同出现于国际组织内、尊重双方主体性……等等,我认为这对于未来两岸的政治发展,有了妥适的安排。 在经济方面,有关两岸经贸越来越热络,可是赞成独立或是维持现状的民众却在增加中的这个问题。在政治学上,由欧洲统合经验发展而得出了“统合理论”,认为经济上的统合,会带来相应的政治统合。另一个观点是,已故的台大政治系教授魏镛,曾发展出“联锁社群”(linkage communities)的概念。他观察两德与两韩经验,认为两岸其中一方,与另一方的人民及社群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商业或其他形式的接触,会形成跨越两方体系界限的“联锁社群”。“联锁社群”的结论是,只要双方的联锁社群规模越大,双方功能整合程度越强,最后越容易导致政治和平统一的局面。 有趣的问题是,去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标示着两岸在分断60年之后,迈开了经济整合的一大步。但是就“整合理论”与“联锁社群”理论来看,在台湾人民目前持续往“分”的认同前进,两岸的经济整合会不会带来政治整合,我认为是相当值得关注与研究。 针对台湾新世代教育问题,台湾人民的“去中国化记忆”工程,可说是滥觞于李登辉在1997年推动的《认识台湾》教科书。新教科书直接把“我国”改成“中国”,一字之差现在回想起来却天差地远。以前说“我国有5千年历史”,现在说“中国有5千年历史”;“李白是我国诗人”变成“李白是中国诗人”,李白就成为外国人了。 这延续至后来陈水扁时期的九年一贯教材,以及这两年相当争议的高中历史课纲。两岸认知在地理、历史与公民科都壁垒分明的情形下,台湾年轻人或许不反对与大陆交流来往,譬如说现在交流团愈来愈多,去过大陆的同学也愈来愈多,但始终将对岸视为“外国”、甚至是“敌国”。受这些教材影响的学生,有些已经从大学毕业,成为中小学教师,把我们过去受影响的意识型态继续再影响下一代;大部分的人也已经或即将拥有投票权,他们对两岸与大陆的认知,势必会反映在选举的结果与政治发展之上。至于实际的状况会如何,有待长期的追踪观察。至少,在这一点,我是很不乐观的。 余艇:我追问一点,你认为这会对2012产生影响吗? 张钧凯:我认为蓝军会失去很多青年选票,但不确定是否影响马连任。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