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郭美美身份曝光 慈善追问继续

http://www.CRNTT.com   2011-07-04 09:34:39  


 
两个“问号”揭示的真问题 
 
  资金在公益组织的流进和流出都处“监管空白”

  实际上,无论捐赠资金还是慈善组织的商业活动,所暴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资金在流入流出公益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具体的监管,然而这些法律规制还是空白。 

  从捐赠资金来说,缺乏对社会的透明度,这个问题已经被说过很多次。而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也缺乏具体的监管。

  从公益组织的商业活动来说,一般而言,通过商业伙伴募集资金、对公益资金的保值增值投资等,都是公益组织不可或缺的运营手段;但资金在流入流出公益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边界界定和问责监管,如公益组织名称的使用、活动的公益目标导向、投资的范围和风险度、发生商业关系的组织与公益组织成员没有私人利益关联等等。 

  清华大学教授贾西津认为,所有这些具体的法律规制,在中国几乎还是空白。慈善组织的不公开、不透明当然很难让它取得公信力。 
 
  解决问题的根本:1.让慈善组织独立 2.放开对民间慈善的限制

  贾西津认为独立清晰的法律地位,责权落实的理事会,公益资产的法律监管,多元问责的监督体制,公开透明的慈善环境,是公益组织公信力的保障。中国的公益组织面临着从计划型社会一脉延续的体制问题。以社会组织形象活跃在公众面前的公益组织,其内在决策和运作机制可能完全不同于国际上惯言的NGO,或公众脑海中想象的民间组织,它们中很多是政府办组织,遵循准行政机构的机制和制度。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两栖”性,使得它们的问责原则也两面游离。

  因此,红十字这样的慈善组织想要获得公信力,唯有去行政化,真正独立起来,进行透明的运作,否则只会让人疑窦丛生。

  当然,红十字在“郭美美事件”中的表现也为人诟病,被许多人认为回应不及时不到位。也许红十字每年可以得到的行政指定捐款已经够多了,垄断的慈善对民众的小额捐款“不感冒”,所以红十字不惧公众质疑,面对风波很自信。

  因此,要解决目前的慈善窘境,唯有两条路:1.让官办慈善机构摘掉这个“官帽子”;2.让慈善不再垄断,引进竞争机制,自然有了公开、透明、有效率的基础。

  倘若“郭美美事件”能够成为中国慈善体制改革的契机,那么郭美美带来的这一连串问号,就有变成“美美”的惊叹号的可能。(2011-07-03 腾讯评论今日话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