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从成都改革谈“中等收入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1-09-05 09:26:09  


 
相关链接:成都改革“不搞运动”“不刮风” 未现群体性事件

  2011年08月04日 09:17 来源:半月谈 

  读懂成都改革

  编者按:在1000多万人口的成都,一场统筹城乡发展的巨大变革正在不断推进。早在2003年,龙泉驿区、都江堰、双流、郫县、大邑县开展的试点拉开了成都城乡一体化探索的序幕;2007年,成都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变革在更深的层面上推进。

  8年来,成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基层治理新机制,以及向最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开刀”等一系列探索与试验,努力打破“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和生存发展环境。这场颇具首创意义的变革涉及复杂敏感的各方利益调整,特别是“动房子动地”攸关五六百万农民的“身家性命”。但从整体来看,这场变革基本实现平稳进行,没有出现大的群体性事件或社会动荡。在静水流深的航线上,变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统筹城乡改革8年间,无疑是成都民生改善幅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命运被静悄悄改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3655元,增长到2010年的802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原来的2.66:1下降到2.54:1。
 
  回眸成都试验8年间,究竟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给其他地方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最近,半月谈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千多万人的利益调整何以波澜不惊

  ——成都试验:统筹城乡变革启示录之一

  管理民主化,“不搞运动”“不刮风”

  是否迁入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自愿;土地是否参加流转——农民自愿;村级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村民自主。成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不搞运动”“不刮风”,改革推进不靠政府强制命令,而是动员千千万万群众广泛参与。全市农民自愿流转耕地200多万亩,流转农村产权6.6万宗,这靠行政命令是无法实现的。

  民主化一方面尊重了群众权利,使改革能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受益者,保障了改革不走样,不损害群众利益。邛崃市一名村支书买了个85元的公文包,回到村里却报不了账,因为村民选出来5名“理财监督员”,把财务章锯成了5瓣,一人一块,村上的每笔账目全无异议,盖上5瓣公章才能支出。

  同时,这不再是“政治精英的改革”,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汇聚民智的改革。“田间地头难分割,房前屋后界不清”,农村产权改革中矛盾非常复杂。但在都江堰市鹤鸣村村支书刘文祥眼里,这些矛盾都在基层顺利解决了。

  社会公平化,为改革做好“兜底”准备

  成都不断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户籍等制度和覆盖城乡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农民不以牺牲农村的财产权益为进城条件,不需要放弃农村宅基地换取住房保障,不需要放弃土地承包权换社保。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居民公共福利和社会权利的差别,这既是改善民生最急迫的领域,也是整体改革顺利推进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

  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解决了农民进城和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保持了改革的平稳,同时推动了改革进程。锦江区红砂村“大胆”地将90%的耕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在政府的规划引导下,发展观光农业,人均年收入逾万元。

  成都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尤其针对农民、失地农民、农民工等各类涉农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改革做好“兜底”准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