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从成都改革谈“中等收入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1-09-05 09:26:09  


 
产权改革开启农村财富之门

  ——成都试验:统筹城乡变革启示录之三

  打着紫红色的领结、穿着黑色的职业装,举止优雅——这是半月谈记者见到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田园诗驿”农民小区村民汤炳琼的第一印象。作为“玫瑰园”农业休闲庄接待部主管,她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从银行卡里领取工资和奖金。虽然没有离开农村,但工作节奏、生活方式与以前相比已完全不同了。两年前,汤炳琼白天要下田干农活,晚上回家要养鸡喂猪。

  乡村人的“城镇化生活” 
 

  汤炳琼居住的农民小区就在兴隆镇瓦窑村的村口,这是一个绿树环绕的居民小区:一座灰白相间的6层高小楼,水电气光纤全部铺通到户;小区外有活动广场、健身设施;小区内有超市、卫生站……

  “4层高的农贸市场综合楼马上就要竣工了,我们农民在家门口买菜卖菜都会很方便。纯公益性的幼儿园也将开工建设。”兴隆镇瓦窑村村支书唐朝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这里比很多城市小区还要好。”

  半月谈记者一年前曾采访过瓦窑村农民卢登万,如今他已经从低矮、破旧的红瓦房搬进小区一个三居室。走进他家,暗红色的木地板整洁大气,一套宽大的布艺沙发摆放在客厅中间,两个卫生间里都装上节水型抽水马桶,厨房里的热水器、燃气灶一应俱全。

  兴隆镇党委办主任梁东岳说,村民们搬进公寓楼,不仅没有支付额外的费用,也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农民应有的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

  卢登万向记者展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和《集体资产股权证》等权属证明。三本证书的封面上都印有鲜亮的国徽,与城市居民房屋产权、国土使用证的规格样式基本相同。“我们农民最大的财产就是土地和房屋,以前没有什么东西能证明,也没有办法变现融资,如今有了这些法定证件,就像吃了定心丸。”卢登万说。

  事实上,在兴隆镇“田园诗驿”农民小区,有很多农民和汤炳琼、卢登万一样,实现了从“农村妇女”到“企业白领”、从“庄稼汉”到“小老板”的华丽转身。

  一切从产权制度改革开始

  汤炳琼、卢登万等村民生活的改变,得益于成都市近年来探索实施的一场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理念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农房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用权属证的形式确权到户,使之成为农民明确、法定的资产,并通过建立产权流转体系,实现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双流县兴隆镇作为成都市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镇,早在2008年3月就开启了这场改革。明确农村产权之后,卢登万、汤炳琼等村民就将自家的耕地通过“双流县农村产权交易所”以每亩地每年500公斤大米市值的价格流转给了“玫瑰园”农业项目。

  卢登万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一亩地可获得500公斤大米市值的租金,他家共有4亩地,一年的流转租金大约有8000元。自己不用再做农活,可以专心经营小生意或出去务工。

  双流县县长周先毅说,“确权颁证”为“还权赋能”奠定了基础,老百姓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属证件决定如何实现自己的权益。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大门,各种资本向农村涌入,农民创造财富的渠道也在家门口被充分打开。

  据了解,从2008年初至今,成都市基本完成了农村产权确权这一巨大工程,共颁发了180万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50多万本《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