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模式”成功经验与问题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1-09-15 08:39:01  


 
  为了追求更多的出口和外汇余额,不少企业不惜盲目降低产品价格,大量的“内耗”以及技术含量不高使得国内出口企业利润微薄,这又成了导致工人工资长期低下的缘由。工资低下不仅使得劳动者消费水平难以提高,而且往往成了引发劳资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最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迟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产生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问题。环境污染是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另一个副产品,有关统计表明,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相对于GDP的10%。

  文章指出,“中国模式”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缺陷进行认真的反思,才能使“中国模式”更为完善和更具普遍性。

  其一,必须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尽快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向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转变。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应从直接干预经济向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律规制保障转型,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政府以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最终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的功效,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实现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增长模式的转变。改变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为强调综合平衡的外贸模式,逐步放弃依靠低工资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做法,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对外贸易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工业发展应走依靠高新技术、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和产品质量改善的道路,将更多的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投向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最终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其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模式”应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和体制建设,避免掉入“后发劣势”的陷阱。只有以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为着力点,开启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模式”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推进剂,具备回避和跳出“后发劣势”陷阱的信心和能力。这样,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才有可靠的动力源,“中国模式”才会成为世界公认的、并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认可的经济发展典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