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稳健创新化解“不可能三角”

http://www.CRNTT.com   2013-10-25 08:53:59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讯/国际经济学中存在着“不可能三角”,即在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项目管制和固定汇率制这三大政策目标中,政府只能取其二而舍弃第三个政策目标。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文章称,在中国的经济运行实践中,似乎也存在着类似的“不可能三角”,即政府很难同时达到稳增长、控通胀和调结构这三大目标。在追求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时,结构调整的进程将相对迟缓;在追求较快增长和大力推进结构改革时,则容易陷入通胀或通缩;在追求较低通胀和较快结构改革时,则增长容易大起大落。

  如何化解这样的困局?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给中国的药方是“临时性硬着陆”,即对中国宏观经济不刺激和去杠杆的同时,全面加速结构转型,容忍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

  文章认为,中国并不需要此类和休克疗法接近的做法,中国依然存在着较大潜力和稳健的政策可能,来破解这一“不可能三角”。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已明显收敛。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失速有两种原因,一是中国经济体量已是全球第二,而2009年、2010年的增速带有明显的过热倾向,增速下行是自然和理性的。今后数十年,中国经济体量和质量仍将导致自然增长率的持续缓慢下行。另一种原因则是宏观刺激政策的持续退出,导致了增速的周期性下行。应对次贷危机的刺激措施得失参半,宏观政策从刺激转向中性已持续至今3年有余,由此带来的周期性下行压力,目前大致释放完毕。

  在未来的5—8年,中国经济自身的韧性和政府调控的回旋余地,可使经济增长稳定在7%—8%的区间。“临时硬着陆”容易在摧毁信心后形成一盘散沙,导致“着陆容易起飞难”。

  第二,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正能量和斡旋余地相当大。毋庸置疑,未来中国经济的命运系于改革,同时改革开放仍有很大空间。例如从政府到居民手中的巨额储蓄,使我们有能力为局部的激进改革埋单。例如在中国,深化要素市场体系改革、优化要素配置余地颇大。例如产业升级,次贷危机后美国的结构调整是很好的参考系;例如人口红利,不能忽视的是,仅从水稻和小麦等粮食生产上逐步剥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就有1.5亿人。这些从悲观面看是问题,从乐观面看则是潜力。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下来的正能量,使中国如同二战后的美国,具备了有条不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雄厚基础。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