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长期保护非中国汽车业发展之福

http://www.CRNTT.com   2014-05-05 08:40:59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政策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方面的限制”,可为何在具体政策制定过程中,会遭遇如此强大的阻力?为何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国企这些最应贯彻落实相关指示的机构反而成了最大阻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高度警惕——如果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以种种借口拖延、迟滞改革,则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成为镜花水月。

  某种意义上,本次汽车行业的合资股比之争,也即改革与反改革之争,那些挥舞着“汉奸”帽子的主管者,才是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的既得利益者代表。

  第三,放开汽车进口。

  贸易管制措施直接违反WTO规则,也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虽然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取消汽车进口的数量控制,并且逐步降低关税壁垒,但不得不说,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比如汽车进口备案登记问题,是不是一种变相审批和数量控制?实际上,不管我们怎么强调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遵守承诺和规则充分开放,看看国内外市场差价就很清楚。而一直存在的国内外汽车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完全归咎于生厂商、进口商和经销商定价是缺乏说服力的;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汽车这样一个全球竞争领域里,不可能在某一个开放市场中形成“价格高地”,各个汽车主流厂商也不可能针对某一个开放市场结成价格同盟,激烈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国内外市场价格趋于一致——除非这个市场存在准入限制和行政干预的扭曲作用。

  第四,对于国有汽车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

  应该让民营资本成为中国汽车发展的本土主导力量。从汽车行业的本质属性和生产特点来看,国有投资和国有企业模式不适合搞汽车生产,全球主要汽车厂商都不是国企绝非偶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某些领域里也有国企)。日本、韩国汽车所以能发展起来其民营属性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可惜我们的业内专家、官员在屡屡谈及要学习日本、韩国时却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这最重要的一点。

  民营资本才是中国汽车未来的希望,国有投资应该逐步退出汽车领域。但这个民营化,绝不是目前我们国企改革要推行的“混合制”,混合制解决不了国企病,对于民营资本还很可能是陷阱——国企控股会继续延续国企弊端,会吃掉民营资本,无视民营资本权利;国企小股则会拖死民营资本,因为国企和民企有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和思维逻辑,道不同难以为谋。国有资本应以公开转让、拍卖、(被)收购兼并等方式逐步撤出汽车行业,或者只做一个谋求资本回报的资本投资者存在于这个领域(如国有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让民营资本主导这个行业的发展,中国汽车的自立、自强、自尊才能确立,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也才能够真正实现。

  一个现实的典型例子就是,国有汽车企业用了60年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民营的吉利只用了十多年就做到了。吉利像其他企业一样,也是被投资审批挡在了汽车行业之外,1997年“借道”介入汽车行业,2001年才上了目录,算是有了正式身份。2010年就收购了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能否最终成功现在还难下断言,但起码吉利迈出了国有车企至今做不到的坚实一步。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汽车领域,他们中间是不是会出现海尔、华为这样的企业或在未知,但总比现在要强得多吧!

  放开市场以后,中国本土汽车会遭遇灭顶之灾,这种危言耸听的结论,正是不能放开股比论者希望达到的效果,也是其他行业开放前某些人的悲观预言。他们自己缺乏竞争自信,就以为中国的企业都缺乏这种自信。但颇为耐人寻味的是,目前实力远远落后于国有车企的民营车企,却不惧怕跨国公司竞争,主张放开市场准入,让民资与国资、外资平等竞争。

  汽车主管官员们实在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看看那些开放行业是垮掉了还是更好了?那些垄断行业、封闭行业的市场长期被国有企业独占,是否就培育出自己的竞争力了?必须真正以国家利益、国民利益、消费者利益为最终依归来加以评判,而不是以政府权力、原有企业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政策走向。

  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一到具体操作时就要求“改革例外”;推进改革,也绝不是泛泛而谈大而化之,一到具体行业具体措施就犹疑不定、畏葸退缩。

  开放竞争不可怕。以爱国的名义误国,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