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书法:写史与读史

http://www.CRNTT.com   2014-05-28 13:52:53  


 
当着史游离于历史意识

  现在几乎谁都能写史,谁都会说史。

  过去许多名帖,收藏于宫廷,藏之于秘阁,常人不太能看到,史料稀缺,写史就很困难了。而现在印刷技术的发展,许多珍品碑帖古籍善本都已出版,在书法书论资料的丰富性上,前人无法比拟。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小说史的作者、小说的评论家都会写小说,但行家里手写出的自然会不同,像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其思想的深刻、对小说艺术创作方法的探微,是许多人所不及的。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不必从胡适、顾颉刚那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黄金古代”的典范与理想,已经在中国读书人心中崩溃了。宏富的经典和庞杂的资料,这本是潜心习书研究做学问的好时机。但在当下,其不足也很明显。而且,可组织研究生编写、收集资料,写作可借助电脑,或拼接复制,或联想录入,导师只挂名任主编指导即可,不必亲自动手。

  写史,必定要涉及古代书家和经典作品。能够留下来的书家及其作品,都经过了岁月的淘洗,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和评论,但本质上来说,都是好作品。因此,各种书法史多有可观,而且可以相互比照,从笔墨中读出古代文人和书法的生存变化状态,增加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知识。

  从总体上说,当代作者的书法水平、文化修养与鉴赏能力,与古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当下无论书坛还是书法理论,都缺乏标杆式人物,这是书法学术格局的无情裂变。晚近之书人,既缺少对西方审美等冲击认真的研究分析和汲取,又无心体察自家学术文化传统的大体,恐怕很难鉴赏书法的奥妙了。

  因此,眼光过于狭隘,无论著史还是书法批评,往往游离于历史意识,更多地掺入了个人主观和审美经验。一些书评家立论前后矛盾、书籍质量良莠不齐,往往使当代的有些书史和书法风格史、美学史等,缺少史学的理性的公正原则。

还得重读中国书法史

  学习书法,也得读一些书论,书法史和书法教科书之类。

  于是,买了多种书谱和今人写的书法史。

  开卷一律有益,增长了不少知识。各种版本翻得多了,便难免会有比较,有些观点也需要相互印证、校正。

  当然,古代书法家的书评,也会有一些片面或偏激之处。因为与时代文化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相关,合不合自己的“脾胃”有关,这在尚意书风盛行的宋代更加明显。大约肯定的、赞扬的没有问题,过贬的就有些情绪化的结论。

  张旭与怀素是唐代的草圣,苏轼对他们就不以为然,而且简直有些辱骂了:“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曼舞眩儿童。”唐人生活是豪放的,不拘一格的。狂草书家又往往带有表演的性质,怀素是僧人,往往借助酒力,饮酒真醉与佯狂,在“粉壁长廊数十间”里,在众多宾客前挥笔泼墨。张旭是行为放纵的小官,一直也混得不好。他们差不多是“职业书法家”。苏轼这样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是根本无需靠借酒发力作书,也无需奔走于名门名人之间,靠别人的评论来证明,或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就像现在一些人出本书法集或别的什么书,总要请名人题签或某某推荐一样。我想,从这个层面来看,其实苏东坡否定的更多的是他们的生活创作态度和作书时为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怪诞狂放的举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