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重温杨小凯当年对转型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4-08-02 10:28:09  


杨小凯(1948年-2004年),原名杨曦光,澳大利亚华裔经济学家,文革初期,19岁的杨小凯(杨曦光)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判刑十年,直至1978年出狱。
  中评社北京8月2日讯/此间学习时报日前登载陈浩武的文章《重温杨小凯当年对转型的思考》指出,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80年代和90年代时曾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他实际上是在提醒,后进国家在整个现代化转型的模式当中,不仅仅是发展生产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变迁。详论如下:

  我们作为老三届的知青,对1968年写《中国向何处去》的杨小凯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篇文章在当时可以说是横空出世,使那时许多沉醉于“文革”迷狂状态的青年人猛然警醒,从而进入思考的状态,进入读书的状态。杨小凯对这一代人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只是这种作用是潜在的,看不见的。

  杨小凯的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巨大的灾难。在那个年代,思考是不被接受的。他被康生、江青本人亲定为“现行反革命”,被判处10年徒刑。

  但是,也正是这段牢狱之灾,实际上成为他人生重要的起步阶段。原因就是杨小凯在牢狱时碰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刘凤翔。刘凤翔是杨小凯思想的启蒙者。刘凤翔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你们这代人,不要再沉浸在法国革命、欧洲革命和苏俄革命的光圈里,你们应该从这样一个历史循环链条中走出来。你们要学英国的历史,要学习英美宪政的历史,同时要懂经济史,要学高等数学,要成为经济学家。”

  可以想象,这些话给杨小凯带来巨大的震撼。刘凤翔的思想对杨小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杨小凯后来学习经济学,在普林斯顿和莫纳什大学做经济学研究,包括他利用数学模型为经济学建立思想体系,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刘凤翔启蒙思想基础上的。

  杨小凯在80年代和90年代时曾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在当时中国一片“后发优势”的叫好声中,能够保持冷静,分析后发劣势的经济学家极为少有。杨小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