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杨宪益: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http://www.CRNTT.com   2015-01-10 11:14:36  


少年杨宪益
 
  除了书籍,舅舅一生都喜爱音乐。据我母亲回忆,舅舅的乐感很好,其实他人很调皮。总是领着两个妹妹先去看电影,散场后便去逛唱片店,一间间玻璃隔音小屋,金唱片和那种我小时也见过的带黑色小狗的红星唱片可以敞开先听,而后,舅舅伸出他那只细白修长的手指点这张点那张,还是仆人来付账,如获至宝地带回家,跟着旋律节拍哼唱……时隔八十多年,这段童年求知的开心时光被老太太回述得仍然有声有色。

  上天赐予舅舅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和非凡的天赋,四个祖辈经过殿试的翰林背景,八位父辈的留学背景,到了他这辈人,所受到的教育既有儒家传统又有西方科学文明,这是杨氏兄妹仨的莫大幸运。我的外婆徐燕若很开明,她的远见卓识,她身为遗孀不甘屈服的“争口气”, 成就了她的儿女们,特别是长子杨宪益。一到上学年龄,他们先后都进了当时天津最好的教会学校,宪益舅舅的校名叫天津新学书院,英文名是Tientsin Anglo-Chinese College,简称:TACC。

  日后舅舅这样评价自己的母校:“我原来念的是新学书院,还有南开、耀华,是天津有名的三个学校。”

  显然,在这里所授课目变得更加全面而科学,让中国年轻学子们的黑眼睛得以放远世界。大量的西方读物被宪益舅舅涉猎着:“罗斯金、哥尔斯密、艾迪生、斯威夫特和其他作家的一些散文,以及沃特司各特、华兹华斯、格雷、雪莱、拜伦和济慈的一些诗。”更多的知识来自课外书籍,因为对于聪慧过人的他,完成课堂功课轻而易举。一家秀鹤书店懂得如何从国外订购书籍,正中了这个渴望了解世界的少年的下怀。

  半个世纪后舅舅写道: “我发现,要开列一份当时我阅读过的作品的书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通常每天读一至两部,因此最著名的欧美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我几乎已经读遍了。”

  到了高中,他已经可以迅速阅读英文书籍,他后来说自己看别人翻译的很少,直接看原文。由此也产生了对希腊古典文学深深的喜爱,甚至想直接阅读到希腊文原版,一个出国去专攻古典文学的愿望由此萌生。

  难怪他在晚年提到当下的风气,不无感叹的会说现在的青年没有理想,不读书。问他今天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他回答:“看的书少。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看书少了。”

  心如明镜的爱国者

  今天凡关心忧虑国家命运的人们正在反省我们民族百年走过的路所短所长。可我觉得再没有比宪益舅舅的文字形容中国上个世纪初更恰当的了:“20世纪初,中国站在十字路口:是走封建主义回头路呢,还是向前进,接受外国帝国主义列强带来的西方现代意识,走向改良或革命?”

  从他的自述和早期诗文里明显流露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今年五月,母亲曾为我的新书《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发布的书外展写了一篇前言,称她哥是“心如明镜的爱国者”,这是形容一份没有一点杂质私念的爱国情怀,我觉得舅舅当之无愧!只有经历过当年教会学校的老人才能证明,当年他们所受到的中西合璧的教育,反而会使他们更加关心祖国命运和天下大事。

  杨家一直订两份报,其中有大公报,宪益舅舅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报。他回忆说:“1931年在报上看到‘九一八’,东北三省被日本人占了……这件事大家都知道,我知道得更早些,她们(妹妹们)知道晚些。”日本侵华罪恶行径令举国愤慨悲恸,也点燃了舅舅年少旺盛的爱国热情。在家里他带头“抵制日货,不用牙膏,用牙粉。那时的牙膏是日本的,中国还没有。我们家向十九路军捐了钱,有十几块吧,是银元。”在他的带动下,我外婆身为旧式家庭妇女也不甘示弱,她组织家人做军衣支援前线。舅舅还带头不看外国电影,不吃西餐。训练绑腿,练军操也是坚持到最后一个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虽然有点极端傻气,但在那个旧时代,实在是不同凡响!

  七年后,1933年,宪益舅舅从就读的新学书院里毕业了,十九岁的他已经做好了完成大志向,从精神到学识的准备。

  这一“知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他也必然会在不久的留学生涯中担任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积极地在华侨和留学生当中开展救亡活动。他也必然会在国土沦丧的最危难关头,毅然带着英国未婚妻回国。

  先是教书,而后翻译,舅舅始终以自己丰厚的学识倾其所能报效祖国,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虽被他自嘲为“翻译匠”,百余部中国经典的浩瀚译著毕竟留给了这个世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