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中评大咖讲书:中评青年对话洪雯 | |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3:45 |
中评社记者: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习近平总书记将此桥定义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这座桥不仅淡出了港人视线,也未见特区政府有什么相关的前瞻性战略部署出台。您认为,应该如何盘活这座大桥?香港应该如何开发“大桥经济”效益? 洪雯: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是香港跟广东共同争取了很多年的成果,来之不易。但是大桥的营运,特别是在疫情下,非常惨淡。如果资源都是这样用的话,香港人当然什么都反。 如何利用好港珠澳大桥,我有几点考虑。第一,现在的过境车辆配额制度非常严格。我曾经尝试申请,发现很贵,条件很多,期限又很短。我觉得过于严格了,可以考虑适当放宽。第二,大桥在结构上非常美,有很多创意,可以开发作为旅游景点,甚至是更深入的工程旅游,让小朋友瞭解桥梁、瞭解如何在海上建造,这是很有趣味性的。第三,“三地三检”不利于提高大桥的利用率。当时香港的政治环境恶劣,立法会、社会上有很多反对“一地两检”的声音,现在这种障碍差不多消除了,而且立法会即将重新选举,是不是可以检讨过关安排?虽然大桥已经建成了,但据说在设计上为“一地两检”甚至“一地三检”预留了空间。在政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可以重启“一地两检”、“一地三检”、甚至“两地一检”、“三地一检”的讨论。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香港如何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您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还存在哪些现实障碍需要破解? 洪雯:香港跟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障碍很多,人流不通、资讯不通、资金不通。很多数据预测2035年大湾区的 GDP、贸易额会超过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湾区,但是我觉得这没有意义,因为这只是数据的迭加,不是真正的互联互通。举个例子,前几天港澳研究会让我寄几本书给他们,但香港的书不能寄回内地,我想试试闯关,于是把几本书用信封包住,伪装成一份文件,结果还是查出来了,然后好一番折腾。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年轻人过了“河”,就相当于去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湾区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我有一个好朋友创业做电商服务,我问他有没有进大湾区,因为去大湾区有很多补助可以申请。他说我是服务欧美的企业,去大湾区简直就是开展一门完全不同的业务,市场不同,数据、资讯、资金都不通,如同二次创业。他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在香港创业,已经算是顶端人才,要进入大湾区都那么困难,别说其他的年轻人。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