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社评:解决香港住房问题要有新思维和新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22-04-29 00:05:10  


笼屋(来源:文汇报)
 
  第一,聚焦“托底”,通过设置公屋“旋转门”机制打破怪圈,把保障性住房资源留给真正的困难市民。

  公屋是香港很早就推出的一种公营出租房屋,是专门为低收入的基层市民所设置的过渡性保障住房。目前香港已有超过80万个公屋单位,逾210万香港市民居住在公屋。尽管如此,公屋依然供不应求,截至去年底最新公屋轮候时间已增至6年,再创23年来的新高。我们以为,公屋轮候时间逐年上升既与公屋新供应缓慢这一表面因素有关,背后还有两个深层次原因:

  一是公屋“只进不出”的固化格局。事实上,每年特区政府能够收回公屋的情况寥寥无几,不少公屋富户宁可缴1.5或2倍的租金也不愿搬离公屋,还有不少公屋住户家庭通过“公屋世袭”制度传给下一代子女。

  二是公屋政策导致的行为扭曲。入住公屋被许多市民视为“人生赢家”,甚至有不少年轻人为了符合公屋低入息门槛要求,不惜放弃加薪升职机会也要加入排公屋大军;而公屋住户为了不失去居住资格,更是力保不要太努力而触碰入息和资产上限要求。总之,既有消化不完的存量,又有不断上升的“注水”需求,公屋陷入“越建越不够”的怪圈也就不足为奇。

  应该说,出现上述现象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缺乏“旋转门”机制,基层市民将公屋视为解决住房问题的唯一“救命稻草”,没有其他可以旋转出去的更好选择,抓住了自然就不会轻易放弃。因此,我们认为,要彻底解决香港住房困难问题,不只是简单地解决公屋供应问题,更要反思并调整公屋制度,努力打破公屋固化怪圈,盘活保障性住房资源。一方面,要在公屋分配制度上向真正困难的基层群众倾斜,恢复公屋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原本功能,让真正有困难的低收入人群入住公屋;另一方面,要为公屋住户设置“旋转门”机制,通过大量兴建居屋为其搭建够得上的置业阶梯,并且鼓励公屋家庭通过努力奋斗,旋转至居屋实现置业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