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月刊:台湾渔业发展瓶颈及两岸合作途径

http://www.CRNTT.com   2024-01-07 00:02:10  


表1:台湾已参与的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
 
  其三,扩大国际合作。一是积极参与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s)及相关会议,瞭解全球渔业资源状况并参与相关规则及措施制定,争取每年约27万吨渔获配额,提升话语权(见表1)。如2019年7月台湾地区以“中华台北”名称及“捕鱼实体”身份加入南印度洋渔业协定(SIOFA)。积极参与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s)组织的各类渔业资源评估等相关指标分析工作,游说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s)将台湾渔业科研成果纳入重要鱼类资源评估的科学数据。二是另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渔业委员会(COFI)、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小组(OFWG)会议及粮食安全相关论坛联席会议,对外积极发声。2023年8月,民进党当局派代表团参加APEC第21届海洋与渔业工作小组会议(OFWG),展示海洋废弃物治理及打击非法捕鱼等成果,并与智利、秘鲁、新西兰及美国等积极交流对话。三是通过已有机制平台与美国、欧盟、日本、菲律宾、越南等相关国家加强渔业交流与争议磋商,并与重点捕鱼海域沿岸国家(地区)签署远洋捕捞领域合作协议,以南太平洋地区为主,辐射西印度洋及南大西洋(见表2)。欧盟于2015年10月将台湾地区列为打击非法、未报告、不受规范(IUU)渔捞不合作国家(地区)黄牌警告名单后,台湾当局从“法律架构”、“监测、管控及监督(MCS)措施”、“渔产品可追溯性”及“对外合作”四大面向着手改善,于2019年6月被移出黄牌名单,并设立“台欧合作打击IUU渔捞工作小组”加强交流。

    二、当前台湾地区渔业发展困境

  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台湾地区渔业发展环境日趋恶化,高成本、外销难、纠纷多、缺保障等困境交织迭加,严重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规模小、成本高

  据台湾渔业事务主管部门统计,台湾渔业产量在2007年达到150.37万吨最高点后,整体呈现持续下降态势,2022年仅有87.47万吨;产值在2012年达1074.15亿元最高点后,整体亦呈现衰减态势,2022年为820.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约14.58%,较2016年下降约两个百分点(图1)。其中,远洋捕捞业产值约354.99亿元,占比约43.28%最多,以鲔延绳钓为主,大部分渔获在海外渔业基地港口卸货转销日本、美国等地。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旗鱼最多的洋区,目前台湾渔船多以支付高额“入场费”进入洋区岛国的专属经济区作业为主,部分国家更要求台商在当地设厂、提供就业岗位④。内陆养殖业产值289.05亿元次之,约占渔业产值的35.24%。其中咸水鱼塭养殖154.57亿元,以虱目鱼、文蛤、白虾、石斑、草虾等为主;淡水鱼塭养殖119.97亿元,以吴郭鱼(罗非鱼)、虱目鱼、长脚大虾、蚬、鳗鱼等为主。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水产饲料所需大宗产品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大涨,加上内外需疲软导致出货周期延长、冷藏成本升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渔民养殖意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